春爭日,夏爭時。立夏節氣后,萬物進入旺盛生長期。秧苗初插、作物新種,農民辛勤勞作,揮灑汗水在田野間耕作。
崇禮區石嘴子鄉
不誤農時織好 “疫” 線春耕圖
“今年種了9個大棚, 前后一共來了兩批苗, 彩椒苗都走的是綠色通道,沒受疫情的影響。” 在石嘴子鄉擺察村一戶村民的大棚里, 農戶們戴著口罩,分開間距,將一株株彩椒菜苗種到地膜覆蓋的土里。遠遠望去,一壟壟綠色的菜苗生機盎然。
連日來, 在石嘴子鄉, 接苗、 育苗,農戶們在大棚里趕農時。對于他們來說, 種下的不僅是一棵棵小小的秧苗,更是全年的希望。
石嘴子鄉是華北地區最大的越夏彩椒基地。彩椒是當地群眾脫貧致富離不開的產業,更是全鄉推動鄉村振興與開展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發展中具有優勢與潛力的支柱產業。 全鄉11個行政村,種植大棚6500多個,總農戶869戶。
在蔬菜專業合作社,記者看到,工人們身穿防護服,正在緊張有序的對剛剛運送到的苗木進行卸車,卸車工作完成后, 工作人員及時對場地進行了全面、徹底、無死角的消毒消殺。菜農有序前往合作社領取菜苗。
在巴圖灣高速檢查站,滿載菜苗的車隊司機正在進行核酸檢測。檢查站工作人員身穿防護服, 佩戴N95口罩、防護手套和面屏,仔細地對車輛、苫布等進行全面徹底的消毒消殺工作。所有車輛在完成消殺工作后,由專車引領至各鄉鎮指定卸苗點。
為保證不誤農時,崇禮區統一安排部署, 石嘴子鄉于4月12日正式啟動彩椒苗木等農資運輸工作,并制定了詳細的運輸保供防控方案,對于運輸苗木的車輛人員嚴格執行提前審核報備制度,確保源頭安全。車輛進崇后實行一對一, “點對點”管控和服務,全程做好防護的同時, 高效有序開展接送車、卸苗、消殺等工作,真正做到車輛即來即走,日清日結。
經開區寧遠堡村
種植訂單 “藥用荊條” 促振興
清理垃圾、 削高填洼、 平整土地……連日來,在經開區寧遠堡村的數十畝閑置土地上,鏟車、裝載車輪番作業,一場整理耕地的行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第一年打算嘗試種60畝藥用荊條,先把土地平整好,下一步我們將對接專家,再詳細敲定一下荊條種植的細節情況。” 寧遠堡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經開區東山產業園區企業服務處副處長張文彥告訴記者。
4月19日,經開區老鴉莊鎮、寧遠堡村鄉村振興工作隊、 河北凱威制藥,正式簽訂了 “助力鄉村振興 共建藥用荊條種植基地”的項目協議。該項目具體內容為, 以寧遠堡村約60畝閑置土地為基地,進行藥用荊條的種植,以寧遠堡村的農業集體股份合作社為主體。
寧遠堡村位于市郊,現村域總面積8500畝, 全村有耕地4000畝、 林地1600畝、 山地1850畝, 現居住人口2703戶。 耕地以種植玉米為主, 約有100戶150余畝種植大棚蔬菜。
東山產業園區被確定為寧遠堡村的幫扶單位。今年年初,張文彥帶著工作隊來到寧遠堡村,與村 “兩委”干部共同謀劃鄉村振興。 “產業興則農村興”,張文彥與工作隊員積極為村里尋找產業項目。在偶然了解到河北凱威制藥有限責任公司需要大量荊條作為制藥物料時, 張文彥學習了解了荊條具有抗旱、耐寒、生長良好、對土壤要求不嚴的特點,形成了在寧遠堡村利用閑置地發展荊條種植的想法。在東山園區管委會的大力支持下,工作隊取得了凱威公司和村里的同意,并初步達成了意向合作協議。
“荊條屬于蓄根灌木, 一經種植每年花期均可采摘。” 張文彥介紹, 荊條成型后,每畝花頭產量不低于1噸。凱威公司約定以每噸4000元的收購價格計算,除去采摘時的人工費用,每年至少可為村集體增收20萬元。
萬全區高廟堡鄉
大棚里 “種” 出花樣生活
挖坑、栽苗、搭架、滴灌……在高廟堡鄉黑石堰村的甜瓜大棚里,工人們正忙著把一簇簇甜瓜嫩苗 “藏” 進土里。在蔬菜種植基地,連綿起伏的塑料大棚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空氣中夾雜著泥土清香的熱氣撲面而來,水靈鮮嫩的蔬菜苗泛著亮光。
“今年我們承包了46個大棚,種植的都是甜瓜。” 金洙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經理王曉鳳告訴記者,甜瓜是一個新品種,已經和中國第一家水果專賣店百果園達成了合作協議, 由百果園負責銷售,他們負責種植,聘用的都是當地村民,避免了疫情期間的人員流動,也是穩定當地種植收入的一種新的合作模式。
村民邢玉蘭正在和姐妹們嫻熟地栽植嫩苗。邢玉蘭告訴記者,村里有了蔬菜大棚,村民們都不用出外打工了,這幾年鬧疫情,在家門口就能賺工資,收入也夠穩定,日子越過越紅火。
在大棚里,王曉鳳向記者展示了膜下滴灌和電動棚技術,這些農業科技幫助他們解決了人工澆水不均、噴灑澆水壓苗以及溫差不好控制等問題。有了農業科技的加持,他們將種植更多品種的瓜果蔬菜。
近年來,高廟堡鄉大力推進產業富民, 積極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因地制宜、科學規劃,與村民積極對接,謀劃大棚種植,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引進種植新品種,種植規模不斷擴大,大棚瓜果蔬菜產業已成為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希望產業。(記者 邵俊琴 通訊員 李菲 王慧 龐天一)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