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月1日起,張家口市宣化區啟動常態化核酸檢測工作。為了提高檢測效率,減少居民等待時間,該區所有檢測人員都放棄了五一假期,在崗位上展開 一場場分秒必爭的 “接力賽”。
5月2日下午一點, 一批新的核酸檢測樣本再次送到宣化區疾控中心實驗室,當班的劉淑慧、王智卿、 李敏三名檢測員中,一人繼續進行著上一批最后的檢測工序,另兩人開始了嚴格的樣本交接程序。
宣化區疾控中心實驗室主要負責的是密接與次密接人群拭子樣本和相關物表樣本的核酸檢測工作。 “樣本量大的情況下,一天大概要在負壓實驗室工作十多個小時。”身為檢驗科副科長的劉淑慧介紹,當天她們早上十點接班后,就一直沒有出過實驗室。
把試管蓋子旋開、 取出液體、 蓋上蓋子———作為檢測的第一道工序,這三個簡單的動作,劉淑慧她們每天要操作幾千次。而樣本提取后, 還要送到PCR檢測儀上進行擴增, 僅僅這部分操作時間就要占去1小時20分鐘。而如果有加急標本送達,還必須在兩個半小時內出結果。
“像這樣的情況下,密接、次密接群體會逐漸被核實發現,無論是人員樣本還是物表樣本,都會陸續地送到,我們工作期間幾乎沒有空著手的時候。”劉淑慧說,宣化區疾控中心實驗室目前共有六名檢測人員,以三人一組分為兩個班組,每24小時為一班,人馬輪流轉。
為了分秒必爭, 該實驗室的三個實驗間同時運轉,這樣可以讓幾批樣本在不同環節同時檢測,但代價就是,每個班組的三個人都需要在實驗間之間小跑著循環往返,十幾平方米的實驗室簡直成了來回跑動的 “接力賽場”。
在宣化區這次全員核酸檢測工作中, “接力賽”不僅發生在實驗室這樣的 “幕后戰場”,直接服務于群眾的采集環節同樣是 “馬不停蹄”。
該區疾控中心采樣組相關負責人表示,雖然自疫情發生以來,每一位醫護人員都經過了多次專門的培訓,但為了應對這次突發情況,該區還是再次緊急組織專業隊伍對全區醫務人員核酸檢測的操作規范進行全員培訓,使檢測員的每個動作都有標準, 檢測時間精確到秒。
而不論是白天或是深夜, 只要接到采樣的命令,采樣組都會立即出動,帶上自己的 “武器”迅速趕往采樣點,不僅要保證目標人群的應采盡采, 還不能放過任何一處物表樣本的采集。“我們每采一個樣本的時間大概是兩到三秒鐘。”該負責人表示,樣本一旦采集完畢,也會由專車專人在第一時間交到后方的實驗室。(記者 劉柱 通訊員 張靜)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