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通知,確定在10個地區首批開展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綜合試點,張家口位列其中。
數字賦能綠色發展水平提升,綠色加持數字化可持續發展,數字產業與綠色能源在這里相得益彰,不斷“擦出火花”。“此次入選首批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綜合試點,張家口再次迎來政策利好,我們將以此為契機,在雙化協同發展方面先行先試,努力打造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示范。”市委網信辦副主任李武說。
加持數字產業的綠色低碳發展
走進張北縣,登高遠眺,一架架白色發電風車錯落有致地遍布在山野間,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在北京冬奧會期間,中國堅持“綠色辦奧”理念,“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一度成為網絡熱詞。
張北阿里小二臺數據中心。
“張北年平均氣溫只有2.6℃,是一個天然的散熱場。全年采用自然新風制冷模式天數可達到350天以上,P U E值低于1.2,最低可達1.13,降溫成本節約59%以上。”張北縣新能源發展中心綜合能源股股長任海龍介紹,2012年以來,全縣不斷做大做強新能源產業,形成了涵蓋風電、光伏、儲能、光熱的“全類型”新能源開發產業體系。到2022年底,已建成風電項目規模527千瓦、光伏項目規模275.5萬千瓦、儲能規模13萬千瓦、光熱規模1.5萬千瓦、新能源項目總裝機規模817萬千瓦,年發電量超過120億度,裝機規模約占全市33%、全省15%。
可靠的電力供應為大數據產業發展保駕護航,張北不斷吸引國內外優秀企業落戶。“2022年1—10月,張北縣數據中心上架服務器規模約52萬臺,數字產業實現稅收3億元,帶動就業5000余人。”張北縣數字經濟局局長任海瑞表示,目前張北云計算產業基地項目的集聚效應、產業品牌效應、區域帶動效應日趨明顯,全縣共有12個數據中心項目,總投資約918億元,建設規模184萬臺服務器,為數字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近年來,張家口市以大數據存儲為牽引,積極發展大數據裝備制造、大數據應用等上下游產業,推動大數據產業全鏈條發展,已逐步形成懷來大數據產業基地、張北云計算基地等多個產業園區協同聯動的大數據發展格局。
加快數字技術賦能行業提質增效
礦業、鋼鐵、裝備制造曾是宣化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現在,傳統行業綠色轉型正在這片土地上掀起一波接一波的熱潮。
環首都·桑園云計算產業基地一體化智能電力模塊。
轉型,需要決心,更需要行動。作為“百年企業”,河鋼集團張宣科技是宣化工業的主導,也是宣化產業轉型的關鍵。培育壯大新能源、高端制造、大數據、工業服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張宣科技開啟綠色低碳轉型之路。今年9月,由河鋼集團張宣科技和中國寶武寶信軟件公司共同出資建設的寶之云華北基地項目在張宣科技數字科技園開工建設。
厚植優勢、強力推進,綠色如今已成為張家口最厚實、最靚麗的底色。作為國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張家口立足于建成“首都兩區”、打造“河北一翼”的發展定位,已先后培育和引進19家氫能領域企業,初步形成制加儲氫設備制造、燃料電池核心零部件、氫能整車制造等全產業鏈。
“結合區位特點、資源環境、產業基礎、發展潛力等因素,我們積極推動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構建綠色產業體系,實施企業‘上云用數賦智’行動,加快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實現深層減碳。”市工信局節能與綜合利用科科長李晨說。
發揮行業綠色轉型對數字產業的帶動作用
在懷來縣東花園鎮大數據產業基地合盈數據科技產業園,一車車服務器運進廠區,工人忙著卸車,一片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
環首都·官廳湖大數據產業基地鳥瞰圖。
據了解,目前該公司已開始逐漸由建設轉向運營階段。“隨著今年整個建設目標的展開,產業園一期已全面開工。目前,園區內已有部分項目交付運營,其余項目也會在今年年末以及明年的年初陸續交付客戶運營使用。”合盈數據懷來項目總經理呂志勇說。
這僅是懷來縣數字產業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今年年初,國家“東數西算”工程將懷來納入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京津冀樞紐節點張家口數據中心集群建設的起步區,這給懷來大數據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借鑒雄安新區經驗,懷來縣高標準編制了大數據產業基地總規、控規、產城融合規劃及城市設計規劃、新能源綜合利用等17個專項規劃。目前產業基地已落土地規模5000畝,一座新建220千伏變電站和3座新建110千伏變電站投用,依托張家口國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建設,大力實施源網荷儲一體化、分布式光伏發電、數據中心余熱回收、抽水蓄能等工程,推動綠電在大數據領域高比例應用,打造環京地區首個綠色零碳數據中心集群。
如今,張家口以超大規模綠色存儲為切入點,大力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截至目前,16個數據中心投入運營,投運服務器124萬臺,占全省45%。(趙明妍)(摘編自人民網)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