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處在“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每一場降雨都檢驗著城市整體防澇水平。防汛重點領域和環節如何落實落細措施、做好防范應對?近日,記者進行了采訪。
靶向預警 信息直達一線
“從7月29日夜間至30日夜間,全市范圍將有一場雷陣雨!”7月28日8時,市氣象臺副臺長姬雪帥通過數值預報早早獲知第一手數據,并制作成《氣象專報》報送市委、市政府。隨后,他趕往早間全國天氣會商視頻會議現場,各位國家級氣象專家就本輪降雨科學研判。
10時30分,河北省天氣會商視頻會議召開,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強調這次降雨持續時間可能達到今年最長時長降雨。姬雪帥與自己作出的預報對比后,再次驗證了降雨區域和降雨量。
20分鐘后,姬雪帥與氣象專家緊盯著電腦屏幕上不斷變化的雷達回波圖,考慮得更加細致。“初步判斷,暴雨應該在赤城、涿鹿、懷來、蔚縣,其他縣區中到大雨,大家什么意見?”“同意!”“綜合天氣系統和降水條件來看,本輪降水降雨持續時間比較長,大約在30日20時左右結束降雨。這些都要寫到降雨專報里,讓各單位知曉。”氣象專家語速急切、話語簡短,決策服務人員認真記錄,并現場繪制出降雨落區圖,通過微信公眾號、微信群向公眾及媒體發布。
天氣瞬息萬變,他們一刻不敢放松。臺里12位人員分兩班,24小時值守,嚴密檢測天氣變化情況,同時發送給指揮部各成員單位,為他們決策和部署防災減災贏得先機。
氣象工作是做好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29日下午至傍晚時分,部分縣區開始出現分散性對流天氣,市氣象臺實時監測各氣象觀測站降雨量,于17時20分率先發布暴雨藍色預警信號,風險提示、防御重點,明確標注。幾乎同時,市氣象災害防御指揮部于7月29日17時30分啟動重大氣象災害(暴雨)IV級應急響應,要求各縣區各部門結合實際,加強隱患排查和風險防范,適時啟動暴雨災害應急響應,按照預案要求全力做好防御應對工作。同時,市縣氣象部門分別將氣象災害防御決策支撐平臺接入當地應急管理局,實現平臺整合。
智慧先行 落實“叫應”機制
“今天晚上也是場硬仗。”7月29日晚上,在市應急管理局設置的市防汛抗旱指揮部指揮中心內,燈火通明,市氣象局、住建局、城管局、自規局、水務局以及應急管理局等單位的分管領導,全部盯著大屏幕上不斷閃動的畫面,從這里可以看到19個縣區的實時降雨情況,不斷調度各自領域各個行業的應急準備。
早在當天16時30分,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內緊張而有序的忙碌著,各單位不斷針對降雨后續情況進行會商研判。17時30分,根據市氣象臺發布的藍色預警信號,在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啟動重大氣象災害(暴雨)IV級應急響應后,于18時啟動防汛四級應急響應。至此,這場與暴雨的較量正式開始。
指揮部里,電話聲不斷。各單位以雨為令,針對各行業、部門、領域進一步部署應對舉措,追蹤式跟進各項工作落地落實。各縣區按照省市要求,重點關注降水量大的地區。赤城縣雨情逐漸增大,指揮部明確預警“叫應”機制,向縣級防汛抗旱指揮部發出預警信息,直達基層末梢。
什么時候“叫應”?如何“叫應”?“當雨量達臨災預警值,或者夜晚風險隱患難以研判時,一律實施轉移。”根據市委、市政府“一個平臺調度、一個系統指揮”要求,市防汛抗旱指揮部整合各平臺資源,借助數字化大數據平臺,結合氣象服務、積水監測、道路視頻,重點對城區內主要路段、低洼區域、涵洞河道等點位進行滾動式實時監控,綜合研判雨情、水情、險情,確保第一時間監測發現,第一時間信息共享、第一時間轉發處置,及時指揮協調相關責任部門做好防汛應急搶險工作。
發出的預警信息,如何直達基層末梢?赤城縣充分利用智慧水務演示系統,實現對全縣各區域的水情變化進行精準、實時監測以及預警信息的及時發布與傳遞。
“目前赤城鎮孫家莊監測雨量一切安全,全部正常。”7月30日上午,在縣水務局防汛指揮中心內,幾位工作人員們密切關注著各項數據動態。
赤城縣水務局山洪災害防御股股長王大莉告訴記者,智慧水務演示系統承擔著整個縣域的水利監控工作,通過它可以實時查看到全縣各區域的水情變化情況。智慧水務演示系統包括實體沙盤和電子互動系統兩部分。實體沙盤涵蓋了全縣3條主要河流及其29條支流,布設50個自動雨量站和20個雨量水位一體站,并標注出京禮高速、國道112線、省道239線、張唐鐵路、18個鄉(鎮)、440個行政村的位置,確保在發生汛情的時候能夠更加直觀、快捷的定位險情地點,快速做出反應。而電子互動系統則包含了天氣實況、實時雨量、累計雨量等內容,為科學做好防汛決策提供保障。
三道防線 確保流域防洪安全
確保各流域安全度汛,是防汛重點環節之一。
白河,源自沽源,流經赤城,匯入北京……7月24日17點45分,在白河上游支流赤城縣鎮安堡河沙古墩巡測斷面,張家口水文勘測研究中心工作人員王東利正在利用手持電波流速儀,監測水流量。當流速儀顯示出110立方米每秒的數據時,他心里一緊,“到達洪水級別”,馬上匯報至水情科,提醒白河下游下堡水文站人員注意來水情況。在北京市啟動了防洪排澇二級應急響應背景下,下堡水文站一線工作人員面臨連續作戰,張家口水文勘測研究中心派出應急監測隊星夜增援監測,直至北京市二級響應解除,整個過程觀測水位45次,施測流量4次,發送報文45條。
“要始終繃緊防大汛抗大洪搶大險救大災這根弦,以充分準備和有力行動確保安全度汛。”7月22日以來,為應對強降水過程,張家口水文勘測研究中心多次召開防汛測報會議,強調要深刻認識防汛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和現實緊迫性,嚴格落實24小時值班值守制度,做到萬無一失。
“雨情監測預報,我們有獨屬于自己的‘三道防線’。”張家口水文勘測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文亮說,第一道便是水情科,他們密切關注氣象部門預測降雨數據,緊盯全市600處雨量站點降雨量,監測“落地雨”。第二道,通過中國洪水預報系統開展實時滾動預報,推動關口前移,提醒各水文站做好洪水測報工作,并對氣象衛星和測雨雷達監測結果進行訂正。這兩道防線共同構成“天空地”立體化降雨監測體系,為基于暴雨臨界閾值和洪水模型的洪水預警模式準備了基本數據。第三道防線,基于水文站網對關鍵河道斷面水位、流量進行實時監測,可通過洪水實況告警或洪水演進模擬為下游地區提供水情信息,具有兜底作用。
“三道防線”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自入汛以來,崇禮縣西溝河啕來廟、崇禮縣東溝河崇禮、懷安縣南洋河柴溝堡(南)、赤城縣黑河三道營、赤城縣白河下堡等10處河道基本水文站監測斷面發生洪水,水文工作人員完整監測到漲落水全過程。 (記者 臧波 孫媛 通訊員 張云霞 林德輝 陳熙 王怡寧)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