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十一月,對于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谷子研究所所長王曉明和他的張雜谷團隊來說,又是一個新的開始。
為了加快育種進度,提升育種效率,每年冬季他和張雜谷團隊都要到海南省進行谷子冬季南繁加代試驗。現在谷子試驗收獲剛剛結束,張雜谷團隊正在加緊對收獲試驗材料的各種性狀進行逐項精確測量,綜合分析各項數據,以對試驗材料的綜合表現統一評判,盡快把在試驗中表現良好的材料拿到海南種植,篩選出更加高產、優質、適應市場需求的張雜谷新品種。
“這些都是我們科研團隊的成果。”王曉明拿起一捆張雜谷標本對記者說,作為一名育種人,他深深感受到只有品種創新才能讓藏糧于技成為現實,才能促進種業發展,讓糧食豐收成為可能。他和他的團隊正是用十幾年如一日的行動,將汗水灑在人民需要的地方,用知識為百姓幸福作貢獻,研制出高產雜交谷子系列,造福了萬千百姓。
多年來,王曉明帶領團隊不斷做大做強“張雜谷”產業,多項科研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2018年至2022年,在全國示范推廣雜交谷子1308萬畝,增產糧食13億多公斤,凈增效益65億多元。張雜谷在全國大面積推廣種植,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作出了突出貢獻。張雜谷系列品種先后被列入重要科技扶貧、產業扶貧項目,助推長城沿線百萬農民脫貧致富,被農業農村部和國務院扶貧辦列入全國第二批22個、河北省第五批26個產業扶貧典型范例之一,在鄉村振興中也發揮了重要的產業支撐作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讓王曉明深有感觸。他說,保障糧食安全離不開科技創新,張雜谷團隊只有始終堅持走自主科技創新的路子,才能保證張雜谷研發水平的國際領先地位,才能保證更先進的張雜谷研發成果應用于生產,為我國的糧食安全助力。(記者 郭霞 通訊員 劉平)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