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銳,哲學博士,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
人民是我們強黨興國的根本所在,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江山與人民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觀點,系統闡述了我們黨“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根本問題,深刻回答了“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的重大命題。“堅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成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建設的重要思想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使我們黨對江山與人民關系的認識和把握達到了新高度。
人民立場——黨的根本政治立場
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就是人民立場,這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斗,是我們黨立黨興黨強黨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除了國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2021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則。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全黨同志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使我們黨始終擁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人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深刻認識到中國式現代化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人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創造精神,匯集全體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向前發展”。我們黨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重要進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打贏脫貧攻堅戰,使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也是區別于西方現代化的顯著標志。西方現代化的最大弊端,就是以資本為中心而不是以人民為中心,追求資本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服務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導致貧富差距大、兩極分化嚴重。要在做好做大“蛋糕”的同時,進一步分好“蛋糕”,著力解決好就業、分配、教育、醫療、住房、養老、托幼等民生問題,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人民是我們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銘刻在心,把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鮮明地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優異的答卷。“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習近平總書記作出并被寫入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的這一精辟論斷,深刻回答了新的趕考之路上“誰來出卷”“誰來答卷”“誰來閱卷”等根本問題,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初心使命,有力彰顯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趕考永遠在路上的清醒和自覺,鮮明展現了徹底的唯物主義精神、強烈的歷史擔當和深厚的人民情懷。黨的執政水平和執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說了算,必須而且只能由人民來評判。讓群眾滿意是我們黨做好一切工作的價值取向和根本標準,群眾意見是一把最好的尺子。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講話強調,全黨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初心使命——黨的性質宗旨、理想信念、奮斗目標的集中體現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的根本動力。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
黨始終堅守初心和使命。我們黨一百多年來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進行的一切斗爭、作出的一切犧牲,都是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女紅軍,“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的焦裕祿,“一輩子為民造福,一輩子克己奉公”的楊善洲……黨史上的典型人物與感人故事,生動說明我們黨始終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一以貫之體現到黨的全部奮斗之中。2019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體學習時講話指出,“回顧黨的歷史,為什么我們黨在那么弱小的情況下能夠逐步發展壯大起來,在腥風血雨中能夠一次次絕境重生,在攻堅克難中能夠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管是處于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黨始終堅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義無反顧向著這個目標前進,從而贏得了人民衷心擁護和堅定支持”。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加強黨的建設的永恒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告誡全黨,“我們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這值得我們自豪,但決不能因此而自滿。我講過:‘功成名就時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創業初期那種勵精圖治的精神狀態不容易,執掌政權后做到節儉內斂、敬終如始不容易,承平時期嚴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變革關頭順乎潮流、順應民心不容易。’我們千萬不能在一片喝彩聲、贊揚聲中喪失革命精神和斗志,逐漸陷入安于現狀、不思進取、貪圖享樂的狀態,而是要牢記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加強黨的建設的永恒課題,作為全體黨員、干部的終身課題”。他要求必須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必須牢記我們黨肩負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勇于擔當負責,積極主動作為,保持斗爭精神,敢于直面風險挑戰,知重負重、攻堅克難,在實踐歷練中增長經驗智慧,在經風雨、見世面中壯筋骨、長才干。
始終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必修課、常修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是一陣子的事,而是一輩子的事。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講話要求,“經常進行思想政治體檢,同黨中央要求‘對標’,拿黨章黨規‘掃描’,用人民群眾新期待‘透視’,同先輩先烈、先進典型‘對照’,不斷叩問初心、守護初心,不斷堅守使命、擔當使命,始終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要以黨的創新理論滋養初心、引領使命,從黨的非凡歷史中找尋初心、激勵使命,在嚴肅黨內政治生活中錘煉初心、體悟使命,把初心和使命變成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的精氣神和埋頭苦干、真抓實干的原動力。”他還強調,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要靠全黨共同努力來實現。我們黨作為百年大黨,要始終得到人民擁護和支持,書寫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必須始終牢記初心和使命,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永遠保持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本色。
黨性堅強——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的關鍵
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必須解決好政績為誰而樹、樹什么樣的政績、靠什么樹政績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把為民辦事、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把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實事作為檢驗政績的重要標準。
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性。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現在,一些領導干部做事動機并不那么純正,把干事和個人名利捆綁在一起。有的為了獲取升遷資本,重顯績輕潛績、重面子輕里子,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有的為了迎合上級、討領導歡心,熱衷于打造領導‘可視范圍’內的項目工程,不怕群眾不滿意、就怕領導不注意。有的為了給自己留名、替自己立碑,喜歡‘做秀’而不是‘做事’,熱衷于‘造勢一時’而不是‘造福一方’。有的有了一點成績,就伸手向組織要回報,如果三五年沒有動靜就覺得組織上虧待了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黨性堅強、摒棄私心雜念,才能保證政績觀不出偏差”。
牢記為民造福是最大政績。2022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講話指出,我們謀劃推進工作,一定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好事實事做到群眾心坎上。什么是好事實事,要從群眾切身需要來考量,不能主觀臆斷,不能簡單化、片面化。必須明確好事實事的概念,扶持經濟發展,幫助群眾富裕起來是好事實事;弘揚社會正氣,打擊“害群之馬”,豐富群眾業余生活,創造良好社會環境,也是好事實事;解決群眾衣食住行之苦、生老病死之需,是好事實事;甚至遠處僻土深山的群眾買不到燈泡、肥皂之類針頭線腦的小事,得到我們的關心解決,也是好事實事。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能做出好事實事,哪里就能創造業績。黨員、干部既要做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的實事,也要做為后人作鋪墊、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既要做顯功,也要做潛功,不計較個人功名,追求人民群眾的好口碑、歷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評價。
真干才能真出業績、出真業績。黨員、干部干事創業必須實事求是、求真務實,來不得半點虛浮。按規律辦事、按規矩做事,是黨員干部必須堅守的原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之所以能夠在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加強科技攻關、把握宣傳思想文化主導權、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效開展疫情防控、加強生態環境治理、推進重大改革、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推動香港由亂轉治、推動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并全面鞏固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績,關鍵就在于以釘釘子精神抓部署、抓落實、抓督查,不獲全勝決不收兵”。面對新形勢新任務,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黨員干部一定要真抓實干,務實功、出實招、求實效,善作善成,堅決杜絕口號式、表態式、包裝式落實的做法。對當務之急,要立說立行、緊抓快辦,不能慢慢吞吞、拖拖拉拉。對長期任務,要保持戰略定力和耐心,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滴水穿石,久久為功。要強化精準思維,堅持‘致廣大而盡精微’,做到謀劃時統攬大局、操作中細致精當,以繡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實、做到位”。
高質量發展是政績觀的重要內容。202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專題民主生活會上講話指出,“領導干部要樹牢造福人民的政績觀。我們共產黨人干事業、創政績,為的是造福人民,不是為了個人升遷得失。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要帶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高質量發展,反對貪大求洋、盲目蠻干;堅持出實招求實效,反對華而不實、數據造假;堅持打基礎利長遠,反對竭澤而漁、勞民傷財。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堅持高質量發展要成為領導干部政績觀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還要求,要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政績考核評價辦法,發揮好指揮棒作用,推動各級領導班子認真踐行正確政績觀,切實形成正確工作導向。
群眾路線——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論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們都要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把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
必須堅持人民至上。2013年3月,在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采訪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把我放在這樣的工作崗位上,就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記人民重托,牢記責任重于泰山。這樣一個大國,這樣多的人民,這么復雜的國情,領導者要深入了解國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自覺,要有‘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態度,絲毫不敢懈怠,絲毫不敢馬虎,必須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切脫離人民的理論都是蒼白無力的,一切不為人民造福的理論都是沒有生命力的。我們要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為人民所喜愛、所認同、所擁有的理論,使之成為指導人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
對群眾有感情,把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千頭萬緒的事,說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但也很樸素,歸根結底就是讓全體中國人都過上更好的日子”。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黨員干部時刻把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認真落實黨中央各項惠民政策,把小事當作大事來辦。他多次引用鄭板橋的一首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強調我們共產黨人對人民群眾的疾苦更要有這樣的情懷,要有仁愛之心、關愛之心,更多關注困難群眾,不斷提高全體人民生活水平。
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一是大興調查研究。 在人民面前,我們永遠是小學生,只要走到人民群眾中去,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就能豁然開朗、找到答案。要堅持傾聽人民呼聲,反映人民意愿。要深入基層一線,既要“身入”基層,更要“心到”基層。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進的地方去總結經驗,又要到困難較多、情況復雜、矛盾尖銳的地方去研究問題。二是走好網上群眾路線。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群眾在哪兒,我們就要到哪兒去。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了解群眾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三是提高群眾工作能力。針對現在基層存在的黨員干部心里沒有群眾,不去做、不想做、不會做群眾工作等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心中有群眾,時刻把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認真落實黨中央各項惠民政策,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要提高戰略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底線思維能力,增強看問題的眼力、謀事情的腦力、察民情的聽力、走基層的腳力,把握事物內在聯系,順應事物發展趨勢,把主觀認識同客觀實際結合起來,使思路、規劃、方案符合客觀規律、符合科學精神。要深入研究和準確把握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把暖民心、順民意的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