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3月14日電 題:產業升級催生“歸巢效應”——重慶農民工返鄉就業觀察
新華社記者劉潺、黃興、趙小帥
生產線上,工人們協同完成各道工序;工業園區內,求職者聚精會神聆聽招聘宣講……記者近日走訪發現,隨著產業梯度轉移加速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持續深化,重慶多地就業崗位不斷擴容,疊加公共服務水平提升,春節后農民工回流趨勢增強,“家門口就業”正成為潮流。
在位于重慶開州區的重慶市紫建電子股份有限公司,2000余名產業工人正在忙碌作業,工廠每日生產下線鋰離子電池達25萬個。“春節后訂單激增,我們新增吸納本地員工100余名。公司常年用工規模超2000人,其中開州本地人占比超九成。”公司副總經理湯崇院介紹,這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深耕小型鋰離子電池領域,產銷規模持續擴大的同時,有效帶動區域就業提升。
重慶市紫建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無塵車間內,來自開州本地的產業工人在生產線上工作。新華社記者劉潺 攝
作為重慶勞務輸出大區,開州曾一度有近60萬人在外務工。“過去,開州人流行‘跑廣東’,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在外務工。如今,開州工業園區辦大廠、鄉村建車間,提供豐富就業崗位,近4年累計吸引10.34萬人返鄉回流。”開州區就業和人才中心主任王才毅說,以鄉情為紐帶實施精準招商,3年來,開州共有139個鄉情招商項目落地,簽約金額480億元,助力構建起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產業集群;返鄉回流人員累計創辦經營主體3.7萬戶,帶動全區勞動力就近就業25萬余人。
薪酬待遇與沿海地區差距縮小,成為吸引農民工回流的關鍵因素。在紫建公司生產線上,生產主管肖亞垚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月薪資與深圳基本持平,但省去房租支出,還能就近照顧老人孩子。”肖亞垚是土生土長的開州人,去年底返鄉就業,住進了政府修建的公租房,孩子也順利入讀新建學校。據了解,開州城區近年來新建10余所小學,構建起覆蓋產業工人的保障性住房體系,使“安居樂業”從愿景變為現實。
在重慶多地,產業升級與公共服務提升同步推進,持續助力農民工“雁歸來”。開州以西360余公里外,位于渝西的重慶銅梁區近年來著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產業升級步伐提速,吸納就業能力持續提升,帶來全新的用工景象。
在重慶海辰儲能科技有限公司招聘現場,返鄉就業的助理工程師李晟潔在向求職者們介紹公司的工作環境和薪酬待遇。新華社記者劉潺 攝
“車間真是整潔”“現代化程度好高”……11日,在重慶海辰儲能科技有限公司,一場招聘宣講會熱鬧非凡,100個崗位吸引300余人報名。“公司工作環境較好,薪酬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受到求職者的青睞。”該公司人力資源負責人冉晗說,作為鏈主企業的海辰儲能落戶銅梁,吸引來一批上下游產業鏈企業,進一步拓寬了當地的就業空間。
在銅梁,“求職不必往外走、就業就在家門口”正成為現實。銅梁區人力社保局局長何春雨介紹,近年來,銅梁著力發展新型儲能、新能源汽車配件制造、電子信息等產業,集聚落戶一大批產業鏈企業,有力拓展就業空間;當地還推動近20家快遞配送等網絡平臺入駐,持續做大就業“蓄水池”。近3年來,銅梁累計回引農民工3.2萬人。
今年以來,銅梁還推出產業留人工程等系列舉措,明確在未來3年間先進制造、現代物流等領域將釋放1.25萬個優質崗位,并同步推動教育、醫療等配套升級,加快吸引人口回流,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人力資源,是未來發展的底氣和保障。重慶市人力社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24年底,重慶農民工市內就業占比已達68%。2025年,重慶將錨定“引老鄉、回家鄉、建家鄉”目標,積極籌措崗位、強化就業服務、開展技能培訓等,力爭促進農民工就近就業30萬人,讓農民工在家鄉端穩就業“飯碗”。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