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綠色冬奧和可持續發展發布會,張家口市副市長、冬奧辦副主任劉海峰出席發布會,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統籌推進冬奧籌辦生態環境建設
劉海峰介紹說,按照國際慣例,無論賽事舉辦地的氣象狀況怎么樣,都需要通過人工造雪讓雪道符合競技比賽場地的技術規范要求。據可查詢的記錄,普萊西德湖、溫哥華、索契以及平昌等冬奧會也是大量采用了人造雪,其中2018年的平昌冬奧會人造雪占比達到90%。不久前,我們在張家口舉辦的2021/2022相約北京國際雪聯自由式滑雪和單板滑雪障礙追逐世界杯中,云頂場館的賽道人工造雪量占比達到60%。從賽后的復盤情況看,競賽期間的雪道品質也得到了各國運動員的普遍肯定和贊譽。
為了進一步做好北京冬奧會期間的雪務保障,張家口賽區未雨綢繆、多措并舉,及早啟動了造雪準備工作,通過收集地表徑流、雪融水等舉措,實現了造雪用水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雙贏。主要體現在保水、蓄水和節水三個方面:圍繞保水,我們統籌推進冬奧籌辦生態環境建設,主要是大力開展植樹造林行動,崇禮區森林覆蓋率從2015年籌備之初的52.38%增長到現在的71.53%,特別是現在的賽事核心區,已經達到了81.02%。應該說,有效涵養了水源。圍繞蓄水,針對張家口賽區的生態環境比較好、地表徑流水比較豐沛的實際,我們在云頂場館群、古楊樹場館群建成了11個露天蓄水池、地下雪融水收集池,以及小景觀湖,總蓄水量達到了53萬立方米,這些措施也為造雪提供了有力的用水支撐。
圍繞節水,兩個場館群采用了高效的節水智能化造雪系統和造雪裝備,能夠根據外界環境變化,動態保持最佳的造雪效率。用這種設備設施和智能化系統,節水率達到了20%左右。從當前的實際情況看,我們采取這些措施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完全能夠滿足冬奧會各個場館造雪用水的需求。
讓冬奧紅利可持續惠及更多人
劉海峰介紹,冬奧籌辦確實給我們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主要表現是三個方面:
生活環境方面,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京張高鐵、京禮高速相繼通車,市政設施、城鄉面貌也得到了全面升級,崇禮應該說實現了華麗轉身,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是實實在在、有目共睹的。
生活水平方面,據不完全統計,崇禮目前每五個人之中就有一個人從事和冰雪相關的工作,超過3萬人直接或間接進入了冰雪產業和旅游行業,端上了“雪飯碗”,生活質量得到了大幅提升。
再就是精神層面,冬奧之城崇禮的外向度越來越高,老百姓的自豪感和榮譽感也越來越強,自發建設美麗家鄉、主動奉獻服務冬奧的氛圍越來越濃厚。讓冬奧紅利可持續惠及更多的人,也是我們一直的工作目標和努力方向。下一步,堅決把冬奧的熱度保持下去。
一是主動謀劃冬奧場館的賽后利用。市委、市政府已經把2022年確定為奧運經濟的推進年,計劃實施一批具有標志性、引領性和影響力的會展論壇活動,努力把崇禮打造成國際冰雪旅游目的地和高端會議會展中心。目前,“三場一村”已經與相關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全年謀劃舉辦了30多場賽事和展演活動;太子城冰雪小鎮也與北京的相關機構簽訂了會議會展合作意向;年內還將舉辦“冰雪之弧”崇禮峰會等高端論壇。主要是通過大力發展賽事經濟、會展經濟、論壇經濟等新業態,努力把奧運效應轉化為經濟效應。
二是大力提升冰雪運動的帶動效應。持續發揮好冬奧城市的引領作用,我們在全力籌辦好張家口第四屆冰雪運動會等賽會的基礎上,加快引進一批國內高水平賽事,以賽事活動來聚攏資源、匯聚人氣。同時加快完善冰雪運動發展體系,促進冰雪運動的推廣普及,確保整個雪季參與冰雪運動的人數達到200萬以上。
三是積極培育富民增收的新業態。堅持體育牽引、文化賦能、旅游帶動,努力創建一批有代表性、有影響力的運動休閑、研學團建、康養旅游精品線路,打造體育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載體。今年重點實施休閑消費載體提升工程,積極引入一批連鎖商店、特色餐廳,大力推廣奧運特許商品和冬奧美食崇禮菜單,加快發展特色民宿、特色餐飲等鄉村旅游新業態,確保群眾有收入、能就業、能致富,讓端在手里的“雪飯碗”永遠不會涼。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