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月15日中午12點10分前后,在南太平洋島國湯加洪阿哈阿帕伊島附近發生了一次猛烈的普林尼型火山噴發,大量氣體裹挾有毒煙塵形成龐大蘑菇云,在倏忽之間穿透對流層,勢頭壓過了在此處活動的熱帶氣旋“科迪”。據weathermodels網站估算,噴發高度至少25公里。
氣象衛星捕捉到了此次火山噴發,即使在全球云圖上,這驚心動魄的場面也清晰可見。在最激烈的噴發之后,火山灰煙云沒有沿著對流層西風帶自西向東飄,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向西邊的澳大利亞飄去--這說明,火山灰已進入平流層。
衛星圖像捕捉到了噴發的恐怖時刻,威力之迅猛,仿佛刺穿了天際。
據估計,噴發時的火山灰柱直徑約5千米,高20千米。
與此同時,噴發導致的海嘯和火山灰,嚴重干擾了當地的通信網絡。有網友查詢網絡狀況時發現,當地時間15號下午五點四十分后,所有流量變為了零。
在海底光纜被摧毀通訊前,一些湯加居民在社交媒體緊急上傳了模糊的照片和視頻。
首都努庫阿洛法出現了超過2米高的海嘯,火山島附近地勢低矮的島嶼上,海水沖上海岸,淹沒了學校和民宅。
據傳出來的有限消息,湯加國王和民眾一起被軍警緊急送往了較高地勢的地方躲避。地勢低矮地區的居民,依舊生死未卜。
一位名叫Mere Taufa的湯加居民在通訊中斷前發貼,稱正在做飯時火山爆發,水很快涌進家,只聽到周圍的人都在尖叫逃命,喊著要沖到高地避難。
(仔細看有居民在奔跑躲避海嘯)
今日早些時候,人口只有十萬多的湯加(全名湯加王國)終于傳出了幾張照片,但全境的大部分通訊依然受阻,和世界失聯。
(“火山噴發導致道路斷裂,海堤大碎片。”)
一場無人預料到的火山大噴發以及隨后的海嘯,是導致這個南太平洋的島嶼國家失聯的原因。
有網友對比了1月3日和1月15日火山噴發后湯加的衛星云圖,圖中的兩個島嶼已經完全沒了蹤影。
(1月3日vs1月15日對比)
海嘯只是噴發后帶來的災難之一,居住在新西蘭的湯加活動家Pakilau Manase Lua對記者說:
“我們最大的擔心還有火山灰帶來的災難,有毒氣體導致呼吸困難,以及酸雨破壞水源。”
“我們還沒聽到人員傷亡,但從周六開始到現在,火山灰還在不斷落下,一些島‘披’上了一層灰毯。目前湯加海軍已經開往哈阿派群島,我們都在等消息。”
(湯加瓦瓦烏群島居民拍攝的影像)
新西蘭奧克蘭大學的火山學家Shane Cronin說,這是湯加30年來最大的一次火山噴發,還會不會有后續噴發,甚至更大的噴發,無法預測。
有專家曾經預估過如果該火山全面噴發,火山爆發指數VEI可能超過2級(一共八級)。但這次,一些海內外的博主根據熱柱高度和擴散的面積,認為可能在5-6級之間,具體數據還有待進一步評估。
如果達到6級或超過6級,對地球和人類生活的影響將是巨大的。噴發帶來的火山灰和二氧化硫將會在大氣中大量聚集,導致全球溫度在一兩年內“冷卻”。
7.5萬年前,印尼多峇湖發生過一次火山爆發指數8級的火山爆發,黑暗和寒冷幾乎讓人類(智人)滅絕。
(多峇巨災理論,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相關資料。)
再近一點,1815年4月,印尼坦博拉火山發生超大規模的火山爆發后(指數7級),第二年,北半球天氣出現嚴重反常,也被稱為“無夏之年Year Without a Summer”。
1816年,歐洲、北美洲、亞洲都出現災情,夏季出現罕見低溫,5月霜凍,農作物受損,家畜凍死,糧食短缺鬧饑荒,物價暴漲,歐洲大約有20萬人死于這次的極端天氣。
清朝嘉慶年間的云南大饑荒,也是受的這次火山爆發帶來的影響。據記載,那年農歷八月時“天氣忽然寒如冬”,云南、黑龍江、安徽、江西都出現夏日寒凍,餓殍遍野。有的饑民餓極時,被迫販賣兒女換糧求生。
1817年,無夏之年后,從印度爆發了第一次霍亂大流行,持續了整整七年時間…
自然災害發生的歷史有時有驚人的相似或巧合,今年剛開年,全球疫情仍在高位運轉,奧密克戎變異病毒席卷全世界。
今天又遇上這樣波及多國和地區的火山爆發,以及無法預測的后續火山活動和對氣候造成的影響…
請盡可能地保護環境,敬畏自然;在自然面前,人類其實很渺小。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