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上午,在崇禮區檢察院,谷某某、武某某、代某某三少年講述新學期開始學習汽修技能的經歷,他們臉上滿是自信與擔當,已然不復往昔迷茫模樣。該案是崇禮區檢察院深耕 “司法保護 + 社會支持”模式,踐行 “教育、感化、挽救” 方針的典范。
故事追溯到2024年7月。彼時,網絡游戲如磁石般深深吸引著谷某某等三名少年,為獲取心儀的游戲裝備,他們鬼迷心竅,竟選擇了拉車門盜竊車內財物這一錯誤行徑。在短短時間內,涉案金額累計達到1600余元。可幸運的是,案發后,三名少年良知未泯,主動投案自首,并且迅速退還全部贓款,成功獲得了被害人的諒解。
承辦檢察官秉持嚴謹負責的態度,深入開展社會調查,揭開了三名少年背后相似的家庭隱痛。“他們的父母常年在外務工,日常由祖輩照料。家庭教育的長期缺失,致使他們法律意識極度淡薄,對自身行為可能引發的嚴重后果毫無察覺。”最終,綜合考量犯罪情節輕微、悔罪態度誠懇等因素,檢察官果斷啟動附條件不起訴程序,為少年們開啟一扇重生之門。
依照刑事訴訟法相關規定,崇禮區檢察院舉行了不公開聽證會。聽證現場,部分人大代表、偵查人員、辯護律師以及社工代表匯聚一堂,共同探討案件走向。聽證員們一致認為,三名少年均系初犯、偶犯,且具備良好的監護幫教條件,理應給予改過自新的寶貴機會。崇禮區人民檢察院依法對涉嫌盜竊犯罪的未成年人谷某某、武某某、代某某作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并聯合家庭、社區開展為期一年的個性化幫教。
“法律的真諦不在于懲處,而在于教育與挽救。今日賦予你們重新書寫人生的契機,但務必時刻銘記,法律紅線絕不可再越雷池一步。” 聽證會結束后,檢察官言辭懇切的勸說如同洪鐘,重重地敲在三名少年的心坎上,令他們如夢初醒。
之后的幾個月,三名少年定期參加檢察機關組織的法治課堂、庭審觀摩活動,從一個個真實鮮活的案例中汲取深刻教訓,逐步強化法律意識;每月完成 8 小時社區志愿服務,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用心培育社會責任感;未檢干警還會定期為他們開展心理評估與干預,矯正不良行為習慣。
負責該案的檢察官還介紹,檢察院積極牽線搭橋,聯系了職業院校,為他們量身打造技能培訓計劃,助力他們掌握一技之長,為未來的人生筑牢根基。針對父母管教失當的問題,則從改善家庭氛圍、轉變教養方式、提升教育理念三個維度入手,對三名少年的父母開展耐心細致的教育指導,并依據社會調查結果,為監護人定制專屬的《督促監護令》,督促監護人切實履行監護職責,用心陪伴孩子成長。如今,已順利度過四個月的考察期。記者 李穎 通訊員 閆云霄 李潔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