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財政部、自然資源部公示2023年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項目競爭性選拔結果,全國34個項目參與評審,確定支持18個示范工程建設。張家口市“首都兩區”建設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成功入選,將獲得中央獎補資金3億元。據悉,該示范工程實施期為3年,2025年底將修復治理歷史遺留廢棄礦山475處,修復面積共11.29km2,將打造礦山生態修復創新示范樣本。
張家口市處于“三區四帶”中北方防沙帶的關鍵地帶,包括永定河、潮白河流域和風沙源治理區的重點區域,與首都屬同一自然生態系統,肩負著為京津地區“保水源、防風沙、送清風”的使命,在保障首都水資源和生態環境安全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我市深入實施“藍天、碧水、增綠、凈土”四大行動,不斷完善工作機制,持續開展礦山生態修復工作,積累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態修復技術體系和工作模式。該示范工程項目的實施將對我市加快“首都兩區”建設,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升生態安全屏障功能,具有顯著的示范引領作用。
據了解,該示范工程項目共涉及我市橋東區、宣化區、陽原縣、赤城縣、康保縣、懷安縣、涿鹿縣、蔚縣 8 個縣(區),將遵循“生態優先、統籌兼顧、分區治理、一礦一策”的原則,構建“一屏,一廊、兩區”的生態修復工程布局,科學選取不同的修復方式和修復措施,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地形重塑、土壤重構、植被重建、廢棄土地復墾利用等。項目實施后,將完成礦山生態修復面積1129.20公頃,修復廢棄礦山475處,消除地質災害145處,治理邊坡面積240.18 公頃,恢復植被面積558.58公頃,將產生顯著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扭轉礦山生態環境,提升植被覆蓋率和水源涵養能力,筑牢京津冀生態安全屏障,盤活廢棄土地資源,帶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和旅游業發展,實現產業鏈延伸升級,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雙贏”。
通過項目實施,將著力破解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礦山生態修復、植被恢復,多點多處面廣的廢棄礦山系統治理,資金跨縣區統籌利用等難題,努力打造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生態修復,區域生態修復,跨縣區統籌使用財政資金的新范例。同時,在技術路徑、治理模式、常治長效上探索創新,推動科技創新與生態治理有機融合,努力打造精品工程,做出示范樣板。
(河山新聞記者 張琪 宋維根 通訊員 吉小凡 任立曉)
編輯:劉穎莉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