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水庫,兩家管,生態保護到底如何協調?跨區域,多部門,聯動執法能否順暢見效?這些關乎民生福祉與生態環境保護難點問題,隨著官廳水庫生態警務站的正式揭牌,也都尋求到了清晰的答案。
官廳水庫面臨信息不暢、異地取證難等難題,北京與張家口兩地持續深化京冀兩地跨界河湖聯防聯控機制,凝聚流域區域治水管水合力,共同抓好永定河保護治理工作。自2024年6月試運行以來,該警務站聯合相關部門開展百余次水陸巡查,查處多名違法人員,并深化司法體系建設,建立多項協調聯動機制。去年12月10日官廳水庫生態警務站正式成立,進一步整合兩地資源,強化“水務+警務+屬地”一體化保護,為官廳水庫及永定河流域的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提供強有力的法治保障,開啟了京冀兩地跨區域生態協同保護生態建設的新篇章。
跨區域聯動:打造水庫生態守護網
官廳水庫是海河水系永定河上歷史最久的大型水庫,是永定河流域的重要生態節點,也是京冀協同發展在生態領域率先實現突破的著力點。由于水庫橫跨河北省懷來縣和北京市延慶區,兩地的執法環境、警力資源和辦案程序等存在差異。京冀兩地圍繞官廳水庫的水事巡查執法過程中,存在部分信息查詢不暢通、異地取證困難、異地當事人不配合、審查難度大等問題,導致辦案的復雜性較高,直接影響執法效率和質量。
為破解跨區域執法難、執法銜接不暢、執法取證難等困境,懷來縣與官廳水庫管理處、北京延慶區、門頭溝區合作,建立跨區域聯防聯控機制。警務站將整合多方資源,構建起“河湖長+警務站+管理單位”的一體化協同管護機制,用協同的方式,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實現信息共享、聯合執法、高效處置的目標,建立起“一個平臺、一盤棋布局、一體化推進”的治水新模式。
生態警務:“冀警進京”護碧水
懷來縣公安局和官廳水庫管理處以生態警務站為依托,探索實行“冀警進京”新模式,請“冀警”入駐官廳水庫,實現庫區周邊常態化巡查,有效打擊了非法捕撈等各類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警務站民警與水庫工作人員緊密配合,針對毒魚、電魚、炸魚以及破壞水利工程設施等違法行為,當即展開立案偵查,有力推動了“事后處置”向“事前介入”的轉變,真正從源頭預防問題出現,提升執法效能。
生態警務站運行期間,建立起由河長牽頭,官廳水庫管理處配合,聯動公安、水務、生態環境、農業農村等部門開展水陸巡查百余次,開展打擊非法捕撈專項行動2次,收繳網具1100余米,查處違法人員3名,拆除違建碼頭7處,有效維護了良好的水事秩序。在京冀兩地執法中及時分析研判,加大對重點區域、重點時段的巡查力度,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共商破解執法過程中的“疑難雜癥”。
探索實行“冀警進京”新模式,是因地制宜、靶向發力的重要舉措,是延張區域警務“1+4+6”合作協議中六大警務之首“生態警務”的生動實踐,有效解決了延懷兩地異地執法的現實困境難題,在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
司法護航:多維度構建治水保障體系
除了加強日常執法外,京冀兩地還在司法領域展開了深入合作。懷來縣河長制辦公室聯合公安、檢察、法院、司法等部門建立了《“河長+警長+檢察長+法院院長+律師”協調聯動機制》《官廳水庫跨域司法保護協作機制》等工作機制。這些機制的建立,采用立案偵查、檢察建議書、公益訴訟、行政調解、聯合執法等多種方式形成治水合力,為官廳水庫的生態保護提供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司法保障。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懷來縣法院與北京延慶法院積極延伸審判職能,建立起跨域聯席法官會議機制,在官廳水庫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設立增殖放流司法保護基地,實現跨域立案常態化,進一步增強了公眾對于環境保護的認識和支持力度。
信息共享:深化合作共筑綠色屏障
京冀兩地進一步深化合作,通過建立生態警務站的平臺,形成統一高效的“打防管控宣”信息共享體系,在情報信息、案件辦理、應急處置等方面無縫對接。有助于及時發現和解決各類矛盾和問題,深化專項行動,重拳出擊破壞生態環境的各類違法犯罪行為,在生態保護工作中進一步深化合作機制、創新合作模式。同時,兩地還積極落實多項合作協議,如《永定河流域官廳水庫跨境河流河湖長制聯防聯控協議》等,共同致力于改善流域生態環境。
在冀京兩地積極落實聯防聯控機制下,官廳水庫及上游永定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水質常年保持在Ⅲ類,黑鸛、東方白鸛、丹頂鶴、中華秋沙鴨等珍稀品種再現身影,已成為候鳥遷徙過程中固定的“中轉站”,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
一泓碧水,連通京冀。未來,京冀兩地將繼續深化合作機制,強化區域間協調聯動,在平臺共建、機制共商、創新共享上持續發力,為官廳水庫及永定河流域的生態保護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保駕護航”!記者 王松 通訊員 孟達 趙金龍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