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號角吹響。11年來,張家口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在產業協同、生態共建、交通互聯、公共服務共享等領域取得歷史性突破。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進入全方位、高質量深化階段,張家口不斷搶抓機遇、放大優勢,積極培大育強增長引擎,在對接京津、服務京津中加快發展自己,為推動區域整體實力提升作出新貢獻。
產業協同 引得“頭雁”來
走進位于懷來縣的國家一體化算力網絡京津冀樞紐張家口中明算力中心項目現場,一派忙碌景象。該項目占地87畝,建筑面積8.4萬平方米,總投資約200億元,規劃算力能力超5萬P規模。項目建成后,將成為距北京一小時可達的首個超大規模智算中心,可高效滿足京津冀區域科研機構、互聯網公司進行大模型訓練、訓推一體等先進技術應用場景,預計今年年底全部建成投用。
京津研發、張家口轉化,這樣的產業遷徙圖景正在張垣大地鋪展。在南山產業園,領克工廠、極光灣發動機工廠、京西智行等汽車企業加速集聚;在懷來,秦淮數據、騰訊科技、合盈數據等大數據龍頭企業比鄰而居;在宣化,卡賓滑雪、力達克絲、科諾工程冰雪裝備等冰雪企業訂單紅火……從“單向輸血”到“雙向奔赴”,張家口借勢協同發展,推動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躍遷。
產業承接成為協同發展的縮影,11年來,吸引聯通(懷來)大數據創新產業、中林生物工程、中化明達生態環境治理等眾多央企二三級子公司落戶我市,去年前三季度引進央企測評招引數量排名全省第1。積極建立協同創新攻關機制,與京津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一批產學研合作關系,2014年至去年底,累計吸納京津技術合同2190份,技術成交額達236.7億元。發揮省級創新聯合體技術攻關作用,累計爭取省級項目47項,登記科技成果164項,開展成果評價73項,推動形成一批標志性技術。
讓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清潔能源趁勢崛起。建立區域能源協同聯動機制,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達到3565萬千瓦,穩居全國非水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市,張北—雄安1000千伏特高壓、張北·500千伏世界首個柔性直流輸變線路電網工程投入運營,實現綠電輸北京、送雄安。“清潔能源開發利用也帶動了新能源制造業發展。”市能源局新能源科科長蔣雪峰表示,目前,全市已落戶明陽、金風、大金等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企業31家,其中建成25家、在建6家,產業結構覆蓋風電整機、葉片、塔筒、光伏組件、電化學和壓縮空氣儲能等新型能源相關領域。
數字賦能,打造京津冀“算力之都”。緊密結合區位優勢、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依托京津冀區域市場潛力和張家口數據中心集群起步區建設先發優勢,積極打造京津冀地區算力設施集中承載地、算力資源調度主樞紐,推進全市大數據產業高質量發展。建立大數據產業協同發展機制,簽署落實京張共建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張北云計算數據中心產業基地、京冀算力產業協同發展等合作框架協議,建成數據中心項目30個,投用大數據服務器160萬臺。去年,我市“智能路網多模態大模型算力需求場景”等3個項目在“京津冀協同創新與高質量發展論壇”上發布。
生態共治 繪“逐綠新景”
冬去春來,冰雪消融,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一片生機。成群的候鳥如約而至,在水天之間蹁躚飛舞,與蕩漾的碧波和飄動的蘆葦構成一幅靈動的畫卷。官廳水庫是海河水系永定河上歷史最久的大型水庫,是永定河流域的重要生態節點,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在生態領域率先實現突破的著力點。多年來,通過采取生態補水、水系連通、退耕還濕、構建人工濕地、自然恢復、退耕還林等技術措施和精心維護,官廳水庫濕地生態系統得以迅速修復,濕地生態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目前,官廳水庫入庫水質達到Ⅲ類,野生植物達到318種,野生鳥類達到192種,濕地生態功能得到恢復的同時,當地旅游、康養等綠色產業發展也蒸蒸日上。
官廳水庫的蛻變是張家口扎實推進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的有力見證。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11年來,我市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接續實施“藍天、碧水、增綠、凈土”四大行動,建立完善聯防聯控政策體系,推動設施信息共享、司法合作、生態補償等多項工作機制,促進區域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切實為首都涵水源、阻風沙、送清風。
2024年,我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90.7%,預計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位列第12名,是北方地區連續6年唯一進入前20的城市;開展生態補水1.34億立方米,建成幸福河湖22條(個),國省考監測斷面水質達標率、優良率均為100%,蔚縣壺流河等3個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完成驗收;完成營造林128.1萬畝,治理退化草原76.5萬畝,修復歷史遺留廢棄礦山8422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0平方公里……在區域協同、緊密合作的共識和行動下,“首都兩區”建設的步伐逐漸加快,張家口生態質效持續提升,為實現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好生態”換來“好生活”
草原天路是張家口標志性旅游景區,夏秋兩季,游客和車輛往來其中,觀林海山巒,享清涼愜意,體驗塞上山城獨有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情。據統計,2024年,張北草原天路駛入車輛277.13萬輛,接待游客821.39萬人次,旅游總花費39.77億元,同比均增長134.2%,“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這里有了具象化的表達。承借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東風,近年來,以生態資源和區位優勢為支撐,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旅融合發展,通過一系列深挖資源、豐富業態、優化服務的有力舉措,深入推進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將生態效益更好轉化為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024年,我市實施桑干河大峽谷等重點旅游項目101個,實施桑洋水路建設項目19個、草原天路基礎設施提升工程24個,建立京西旅游大聯盟,大力發展攀巖等特色運動和主題研學等新興業態,與北京聯合發布文化旅游線路26條,共同舉辦京張全季體育旅游嘉年華等系列活動172場次,構建起了以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為總攬、以草原天路和桑洋水路為支撐的“一帶兩路”新格局。隨著“首都兩區”和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縱深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綠色文章,正在張家口得到更為生動有力的實踐。
攜手惠民 開出“同心花”
2024年12月30日10時16分,京蔚高速新建工程北京段與河北段齊頭并進,正式宣告全線通車。至此,北京西六環至蔚縣的時空距離大幅縮短,往昔3小時的漫長車程如今被壓縮至2小時以內,而張家口市涿鹿縣與北京之間也實現了1小時的快速通達,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交通一體化已成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開路先鋒”。11年來,我市在鐵路、公路項目建設上對接北京、對標對表,打通“斷頭路”“瓶頸路”,全面提升區域交通網絡連接能力,加快融入北京一小時經濟生活圈;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比較優勢和組合效率,著力補短板、重銜接、優網絡、提效能,綜合立體交通網功能日益完善,綜合運輸服務能力穩步提升。截至目前,京張銜接路網接口達到13個,包括鐵路銜接接口4個,公路銜接接口9個。
“過去運蔬菜到北京要走半天,現在兩個半小時直達新發地!”蔚縣菜農劉志剛的貨車裝滿了有機蔬菜。交通網升級帶動產業網、物流網、信息網“四網融合”,張家口正從“地理邊緣”走向“協同前沿”。
除了交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也極大惠及了民生。數據顯示,京張醫療合作以來,全市累計減少進京就診患者149萬余人次,以“醫療破局”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初見成效。
清晨,北京朝陽醫院胸外科副主任王洋教授跟平常一樣,在張家口市第一醫院門診緊張地忙碌著。這樣的“雙城”生活,他已堅持了許久。而對于本地患者來說,“在家門口就有‘北京專家’”是他們最大的就醫福利。
2015年2月,市政府與北京市衛健委、河北省衛健委共同簽署了《京冀張醫療衛生協同發展框架協議》,張家口成為河北省首個與北京簽署醫療合作協議的地區。京張兩地以合作醫院為平臺、掛職專家為紐帶,一體推進醫院管理、診療技術、科研能力、人才建設全方位深入合作。2019年、2022年,三方又先后續簽《進一步深化京冀張醫療衛生協同發展框架協議》《鞏固深化京冀張醫療衛生發展框架協議》,推動醫療合作向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延伸拓展。目前,我市1家省屬醫院和11家市屬醫院通過辦分院、開設特色門診、建設合作學科等方式,與北京14家知名醫院建立了持久穩定的合作關系,北醫三院崇禮院區成為了首批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試點建設單位。
冬奧場館變身惠民樂園。2月18日,國家跳臺滑雪中心“雪如意”下,北京游客陳帆帶著孩子參加研學活動:“孩子親手觸摸冬奧賽道,比課本上的知識更震撼。”
我市充分發揮作為冬奧會舉辦地的優勢,不斷激發冬奧場館設施、文化和人才等珍貴資源潛能,努力構建體育牽引、文化賦能、旅游帶動的產業化體系。冬奧場館成為高規格賽事聚集地、會展活動首選地以及旅游熱門目的地。持續對標奧地利因斯布魯克等冬奧城市,學習管理利用冬奧場館及設施方面先進做法和經驗,僅去年一年,成功舉辦國際雪聯單板滑雪平行賽、全國山地自行車速降賽、民族氣排球聯賽等賽事活動700多項,開展會議會展論壇123場、研學活動298批次,共接待游客853.8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95.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8%和10%。其中,張家口崇禮奧林匹克公園運營收入較2023年增長61%,實現了收支平衡并略有盈余。
站在協同發展新起點,張家口正以奔跑之姿,向著更高質量的協同未來進發。
(記者 王映華 王 棣)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