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領”是介于傳統“藍領”和“白領”之間的特殊職業群體,他們在智能制造業企業中擔任班組長、技術員和質檢員等,擁有較高的操作技能,具備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作為新質生產力應用型人才典型代表,“紫領”人才不僅為個人職業發展提供了方向和參考,而且也深刻影響著勞動力市場和就業市場。
張家口市是制造業大市,正朝著高端制造高歌猛進,“紫領”在智能制造業中備受青睞,這一群體正在成為帶動制造業轉型的排頭兵,以及推動產業變革的中堅力量。
特殊職業群體的時代選擇
在張家口南山汽車產業基地領克整車張家口工廠生產車間工作的“紫領”人才 武殿森 攝
從北方機電工業學校畢業后,小楊入職張家口極光灣發動機制造有限公司,目前已工作了9年,現在發動機熱試崗位上工作。“發動機從生產線傳輸過來后,我要對油路、氣路、水路和電路進行檢驗,查看是否存在漏水、漏油以及電器故障等。”小楊告訴。
小楊所在的生產裝配車間有三四百人,大都是年輕人,跟他一樣都是“紫領”,他們已成為企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李柱正在進行產品調試工作 (受訪者供圖)
李柱,在北京長城計量測試技術研究所上班,所在部門擔負研發與生產任務,他在生產崗位上,每天在顯微鏡下,從事焊接、膠粘等工作。“每天上班就像繡花一樣,十分精細,所在崗位須不斷學習和實操能力。”李柱說。
他講到,單位提供住宿,每天工作7.5小時,月薪五六千元,最高時達到上萬元。李柱對所從事的工作十分滿意,他還告訴,“同學中有人就職于北京雙杰電氣公司;有人在浙江省臺州市汽車生產企業上班;有人在手機維修企業工作,月薪高的上萬;低的三四千元。”
“‘紫領’不僅是一個標簽,更是‘90后’‘00后’成長成才的時代選擇,這一新興的職業群體擁有穩定、長期的職業發展路徑,有更廣闊的職業成長空間、相對較高的收入以及一定的社會地位。”李柱說。
職業教育做大做強的重要路徑
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師生正在進行八旋翼無人機結構及飛行原理教學
加快“紫領”人才培養,成為職業教育做大做強的重要路徑。
近年來,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開設無人機、電子商務、智慧養老等多個專業,培養更多“紫領”人才。該校信息技術專業部主任錢宗寶介紹,2019年,學校開設無人機就業班,中職學校開設此類課程在國內是首創。2021年,開設無人機3+2班,在本校學習3年后,再到河北化工醫藥職業技術學院學習2年。去年,無人機專業又招收了一個班的學生。現在無人機技術應用領域越來越廣泛,農業植保、災害救援等都用到了無人機,需要批量“紫領”人才。
張家口市正在發展低空經濟,作為新興產業,低空經濟涉及領域廣泛,相關專業需求量大,無人機專業學生通過繼續深造,也可以在低空經濟中大展身手。
張瑞霞,該校信息技術專業部教學主任。她告訴,2015年,她到北京培訓,回張后,在學校開設電子商務專業,招了一個班,有五六十名學生,這些學生畢業后大都到北京工作。現在,張家口西安康特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為學校實訓基地,設有直播、運營、客服、商品美工、商品拍攝等崗位,學校電子商務專業大部分畢業生在該公司從事客服工作,另外還擔任主播工作。
錢宗寶告訴,“紫領”人才的培養,學校教育是基礎,企業與職校合作共建實習基地是培養“紫領”人才成長的關鍵。學校將打通企業、專業、就業、創業等融入發展通道,為“紫領”人才提供更多用武之地,今后還將考慮增加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專業課程,加大“紫領”人才的培養力度。
為制造強市注入發展動力
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無人機專業學生正在進行無人機拆解訓練
今年1月,國家首份《新質生產力應用型人才就業趨勢報告》出爐。《報告》顯示,隨著我國產業升級速度加快和智能制造業蓬勃發展,未來十年“紫領”人才總需求將保持增長態勢,到2035年或超3100萬人。
新質生產力時代已經到來,新型化高技能人才的成長與崛起,對發展新質生產力尤為重要。“紫領”不僅為個人職業發展提供了方向,同時也深刻影響著勞動力市場和就業市場。
一些用工企業反饋,“紫領”在生產一線工作,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且動手能力強,踏實肯干,為企業效率提升和創新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錢宗寶告訴,“紫領”將擁有更加廣闊的市場需求和就業需求,成為穩定就業的新出口。他告訴,學校畢業生在無人機、芯片級維修、計算機數碼維修等諸多崗位順利就業,更多“紫領”留在了本地,服務于當地社會,也有一些畢業生到北京、天津、石家莊、蘇州等地發展。學校培養的“紫領”十分搶手,學生在實習期間就被用工單位搶走。
在張家口,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本質要求,“紫領”在智能制造業中備受青睞,不同于普通的產業工人,他們兼顧生產端和研發端,將豐富的一線經驗應用到技術研發中,推動產業升級,發揮重要作用,為制造強市注入發展動力。(河山新聞記者 魏民 通訊員 賈煒)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