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天路張北段年接待游客約300萬人次、交郵融合累計運輸貨物130萬件、公路新型能源裝備累計發電量28.6萬度
路衍經濟是以公路交通點多、線長、面廣的自然屬性為基礎,通過對沿線經濟要素的集聚、擴散而衍生的“交通+”經濟形態。
近年來,我市堅持規劃引領,大力發展路衍經濟,全力推進公路運輸發展提質增效升級,有效支撐引領了區域發展的快節奏,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推動交旅融合,構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草原天路位于我市北部,全長323.9公里。公路串聯起沽源濕地景觀區、崇禮滑雪區、張北草原風景區等豐富旅游資源,對打造我市旅游金字招牌、助力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和后奧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我市持續完善草原天路道路和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道路基礎設施、安防工程、綠化工程、景區服務配套設施和人居環境整治5大提升工程,精心打造草原天路旅游風景大道,推動交旅融合高質量發展。
如今,草原天路張北段年均接待游客約300萬人次、車輛約86萬輛次,旅游旺季每日接待自駕游車輛達6000多輛次,交旅融合效能充分釋放,覆蓋沿線7個鄉鎮、124個村莊,直接受益群眾近10萬人。
當下,以“交通+旅游”建設為突破口,成為路衍經濟變“交通流量”為“經濟流量”的有效途徑。
在懷來,依托公路沿線豐富的生態、環境、文化、旅游等資源,推進農村公路與沿線配套設施、產業園區、旅游景區、鄉村旅游重點村一體化建設,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在涿鹿,推動農村公路建設與國省干線公路、旅游產業和資源開發有效銜接,有效盤活農村地區資源,引入銘悅·闌珊谷民宿項目,帶動了當地村民增收。
深化交郵融合,打通農村物流“神經末梢”
“之前拿快件要去縣城,后來到鄉里就能拿,但要等好幾天?,F在方便了,快件搭公交直接到村物流配送站。”在赤城縣松樹堡村物流配送站,村民趙婧談起了取快遞的體驗。
近年來,我市圍繞資源共享、客貨兼顧、運郵結合、融合發展的目標,整合交通場站、客運班線、郵政快遞和電商等資源,探索“公交+郵政+快遞+電子商務+農產品”物流服務模式,完善農村物流網絡節點體系,打造“交郵快商農”五位一體融合發展新路徑,解決村民出行、物流配送、郵寄服務3個“最后一公里”問題。
目前,累計運輸同城快件9.5萬余單,營業額115萬余元,交郵融合線路開通14條,累計運輸貨物130萬件,為郵政企業降低成本約10萬元。
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進一步暢通了城鄉經濟循環,推進農村物流建設,打通農村物流運送“最后一公里”,促進路衍經濟健康發展,催生了產業“新業態”。
堅持開放多元,推進高速服務區綜合開發
隨著我市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的跨越式增長,高速公路管理運營難度也同步增長。如何管好用好高速公路的人員和設施,提供人民群眾更滿意的優質服務是交通運輸部門一直思考的問題。
“不斷探索和發展路衍經濟”逐漸成為我市交通運輸相關行業共識。打破原有高速公路系統相對封閉獨立狀態,把握更加多元化的群眾消費需求迫在眉睫。
9月30日,升級改造后的京張高速官廳服務區正式投入使用,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業態,成為京津冀地區交旅融合發展新標桿。
服務區位于懷來縣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集水韻文化、紅酒品鑒、溫泉度假等特色體驗于一身,按照開放式服務區理念、一類服務區標準,全力打造“高品質交旅融合發展示范服務區”。
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開放服務區有機銜接高速公路與旅游景區,盤活旅游資源,實現區域資源共享和服務功能綜合利用,促進新業態新模式發展。
發展低碳經濟,推廣新能源綜合應用
作為我省普通干線公路首例沿線光伏發電項目——國道G239線正藍旗至陽泉公路連續長下坡段的椴木梁隧道和貨車停車區光伏示范工程,于今年1月實現發電并網,這是我市發展路衍經濟的一次探索嘗試。
該光伏示范工程是在國道G239線正藍旗至陽泉公路椴木梁隧道兩側洞口增設100米“光伏棚洞”,并在停車區利用廢棄場地修建光伏棚,累計安裝300瓦單晶硅光伏板1240塊,設計使用壽命超25年,最大裝機容量372千伏,項目采用“一次性投入、發電自用、余電上網”的運營模式。
項目實施后,有效推動了我市普通干線公路新型基礎設施與新型能源裝備的高度融合,實現了公路資源變資產、公路資產變資本的“路衍經濟”新發展,引領了全市乃至全省交通運輸行業光伏發電新發展,打造了綠色公路新形象。截至11月22日,累計發電量28.6萬度,產生經濟效益10.6萬元。
“今后,我們將持續發展路衍經濟,盤活資源存量,培育新的增長點,在實踐中找到路衍經濟產業體系構建和產業生態培育的規律和模式,為建設交通強市貢獻切實可行的方案。”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說。
(記者 馬明明 通訊員 田宇翔)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