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號村民宿 李頌攝
“歡迎大家來到十三號村,體驗傳統民俗、品味休閑生活,享受一個不一樣的鄉村之行。”面對眾多媒體記者,尚義縣十三號村黨支部書記姜萬河有些激動,他竭力將十三號的“好”介紹給大家。
媒體在十三號村進行采訪 武殿森攝
“同在一片藍天下· ‘首都兩區’建設全媒體”采訪團記者也認真傾聽著十三號村是如何從一個“空心村”變成“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的故事——
房屋破舊,村莊臟亂,耕地撂荒,常住人口不足全村人口的一半,過去的十三號村是個典型的空心村。2009年,在外闖蕩多年的姜萬河回到村里,一心想改變村莊面貌的他得到村民的信任,并擔任了村黨支部書記。
十三號村民宿 李頌攝
修路、打井……姜萬河想辦法一天天地改變著村容村貌,同時,他一直思考著一個問題:如何發展鄉村經濟,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十三號村位于大青山國家森林公園腳下、草原天路西線末端,有著天然的自然風光和生態優勢。通過不斷地學習和考察,一張發展鄉村旅游的規劃圖在他的腦海里逐漸鋪開。
尚義縣十三號村民宿 武殿森攝
“在以前,村里人都住在窯洞里,窯洞冬暖夏涼,承載著老一輩人的記憶,于是我就萌生了建設窯洞民宿的想法。” 姜萬河說,“2015年,十三號村成立了農宅合作社,按照‘農宅入股、集中占用、統一建設、以股分紅’的原則,把村中心路邊38戶閑置農宅作為入股對象,拆掉舊房,建起了兩排陜北風情窯洞賓館。剛一營業,就一炮而紅,2016年,我村被評為河北省美麗鄉村建設省級示范村。”
在姜萬河的介紹下,十三號村的蛻變過程也在媒體記者們的腦海里逐漸清晰。只見,如今依山而建的窯洞民宿錯落有致,掩映在青山綠樹之中,來自北京、天津等地的游客紛紛來此游玩打卡。
十三號村民宿 李頌攝
“除了民宿還有什么?”“村民們的收入提高了嗎?”來自北京日報的記者提問到。
“經過幾年的建設,如今我們擁有144孔窯洞賓館,150畝的采摘園,3000平方米的養殖小區,建成尚義記憶館、尚義民俗館、鄉村美術館和村史館四大場館,年接待游客50000人。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4年的800元提高到2023年的1600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4年0.3萬元增長到2023年的135萬元。”姜萬河自豪地說。
媒體在十三號村采訪 武殿森攝
在各個館內,記者們被各種文物和老物件吸引,其中村史館的一張照片引起大家的特別關注。這是一張幾十位老人站在天安門廣場上的合影,他們的身后就是天安門。老人們圍著大紅圍巾,身姿筆挺,面帶著幸福的微笑……
“姜書記,這張照片背后的故事能給我們講講嗎?”媒體記者們說著,已經將鏡頭對準姜萬河。
“過去,村里窮,村民們的日子不好過,村里的老人幾乎沒有出過遠門,可能最遠的地方就是到縣城,更別說去北京。于是,我就想帶著村里60歲以上老人到北京,看看天安門。” 姜萬河說著,眼睛閃爍著晶瑩,“當老人們親眼看到天安門,并留下激動的淚水的時候,我覺得太值了。”
十三號村風景秀麗 武殿森攝
夕陽西下,十三號村廣場熱鬧起來,一場篝火晚會即將開始,游客們紛紛來到廣場,媒體記者們也加入其中,感受這一次美麗的邂逅。(河山新聞記者 張鳳燕)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