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時政部記者郝學鋒:懷揣敬畏之心,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對待每一天工作;時刻準備著,抗牢守職盡責的硬擔子,認真完成好"規定動作";敢于創新、善于創新、精于出新,靈活處理好"自選動作",寫出更多生動鮮活的時政新聞。
融媒體策劃采訪中心趙娜:今年采暖熱嗎?豬肉價格漲了嗎?我們的孩子心理健康嗎?多年來的記者生涯,思考這些問題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我們是讀者眼睛,是時代的記錄者,跨越萬里只為傾聽他們的故事,尋訪千家只為追求一個真理,即便摘下“無冕之王”的光環,依然不忘初心,堅守陣地,披荊斬棘,無愧“記者”之名。
融媒體策劃采訪中心臧波:人們常說,一粒種子,只有深深地根植沃土,才能生機無限。我想,一名新聞人,只有扎根基層,才有“源頭活水”;只有燃燒激情,才能蓬勃向上。新時代,新展望,我將找準人民坐標,同頻時代脈搏,凝聚奮進力量,聚焦城市發展,體察社會民情,傾聽群眾聲音,用手中的紙和筆撰寫出有力量的文字,勇做新時代開拓者,讓讀者有所觸動,有所思考,有所改善。
融媒體策劃采訪中心張鳳燕:從事記者行業10余載, 盡管經歷著風風雨雨,感受著苦辣酸甜,但心中依然熱愛。希望在以后的10年、20年任然保持初心、篤定前行,在采訪的路途中探索, 在收集的故事里感動,在新聞的字句間成長!
融媒體策劃采訪中心韓潔:這是我的第13個記者節。與往常相比,今天依舊忙碌;與往年相比,今年依舊榮光。從成為記者的第一天,新聞人的使命與擔當便是我不變的初心。下沉一線傾聽百姓呼聲;奔忙路上沖向新聞一線;奮筆書寫張垣動人故事;積極融入媒體改革大潮……感恩這個神圣的職業,讓我感受大千世界,讓我豐盈成長,讓我篤定前行。
融媒體策劃采訪中心趙曉剛:從事記者職業已11年,每每翻開那些泛黃的采訪筆記,一串串鮮活的記憶就會浮現在我的腦海中。尤其采訪那些凡人善舉,一個個深耕基層的普通人身上所折射出的人性光芒,時時感動著我,激勵著我,一定要沉下去,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察實情、說實話,做好百姓發聲筒,促成“一張報紙,上連黨心,下接民心”。
工業財經融媒部記者郭霞:因熱愛而執著,為理想而堅持。15年來,我把每天的工作都當成一個嶄新的開始,記不清多少次披星戴月,忘不了多少回加班趕稿,為了每一句話、每一個版面、每一次采訪,每當想起家鄉的發展有我的一份力量,心中都會有一種自豪油然而生。今后,在新聞采訪的道路上,我仍將守正創新,精耕新聞,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
能源交通融媒部王寧:有人說,記者是一種榮耀,但其實,“筆下千鈞重,肩頭萬斤擔”。比起榮光,記者更是一份責任,一種使命。因為這份責任,從策劃、采訪、寫稿再到拍攝,我們的腳印,總會第一時間出現在新聞現場,記錄著新聞發生的經過;因為這份使命,我們永遠在路上!
縣區政務服務中心記者左文婷:從業十三年,我始終奮斗在記者一線,用腳步丈量家鄉、用筆觸記錄時代、用真情傳遞強音,深刻感受并見證了我市各個領域發生的巨大變化。做記者不易,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保持熱愛,步履不歇,繼續做好黨和政府聲音的傳播者、人民利益的維護者、時代變遷的記錄者,為推動張家口高質量發展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融媒體中心策劃采訪部記者李世軍:從事新聞工作十余年,慶幸自己的職業與熱愛完美結合。有苦有累,有喜有樂,個中滋味頗豐,唯有初心不改。記者節,是我們對職業的堅守與熱愛的慶祝,也是對社會責任的再次銘記。祝各位同仁,節日快樂。
融媒體中心策劃采訪部記者張煜:記者是一份神圣的職業,我們記錄時代變遷,反應百姓聲音,傳遞正能量,弘揚主旋律。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也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不斷運用新手段、新方法,使新聞傳播更全面、更廣泛、更新穎。
融媒體中心市場部編輯田雯:這是我過的第21個記者節了。也曾出現在張家口重大事件現場,全心全意記錄重要時刻,如今在融媒體中心當編輯,壓力仍然在,精彩亦紛呈。這里集中了影像、聲音、文字、圖片等多種媒介形式,實現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傳播;這里秒秒政治,字字千鈞,必須耐心細致,反復推敲;這里已經不再局限于信息收集與轉載,而是需要在學習各類新媒體技術中繼續成長。現在,我正努力將自己打磨成寫得了文章、做得了設計、干得了活動、漲得了粉、做得了視頻、分析得了數據、排得了版、找得了圖的身兼十八般武藝的新媒體“帶刀侍衛”,在準確傳遞黨的聲音的新媒體道路上無懼困難、勇往直前。
融媒體中心編輯部編輯王春亮:光陰荏苒 歲月如梭。從參加工作到今年已經十年了,這十年來,我新聞理想仍在,動力依然,前進的腳步沒有停歇;這十年來,我情懷滿滿、苦煉內功、講好新聞故事;這十年來,我見證了傳統媒體的融合重構,也見證了融媒體的茁壯成長。很幸運在報社工作,新時代呼喚新擔當,新時代需要新作為,奮進路上,新聞人挽手而行,無懼風雨,擁抱彩虹。
融媒體中心編輯部編輯李向麗:從懵懂入行,到兩鬢斑白,心底一樣激蕩,情懷依然熾烈,容顏雖已老去,可身為新聞人的那份追求和執著卻無法放下。近30年,風雨里,華燈下,城市、鄉村,街道、社區,廠礦、醫院,田間地頭……,哪一個場景都如此熟悉,仿佛就在當下,每一個當下,又是多少個日夜的過往——記得,值得,因為我們是記者。
日報社印務中心楊陽春:催千樹發,日染九州新。讓我們少一些雪擁藍關馬不前的踐踏,多一點風卷紅旗過大關的果決。每天都為讀者奉送上新鮮的紙媒新聞,以更加振奮的精神,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頑強的毅力,擼起袖子加油干,不忘初心,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張家口廣播電視臺時政外宣部記者張靜:16年來,我始終奮戰在新聞采訪第一線,我深知只有深入基層才能找到新聞富礦,才能挖掘出平凡人身上的不平凡事,撰寫出展現時代進步凸顯新聞力量的好新聞。今后,我將一如既往用心和腳步去感受,用筆和鏡頭去記錄,多做有溫度、有力量的新聞,提高新聞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為張家口高質量發展貢獻媒體人的力量。
張家口廣播電視臺新媒體產品部記者燕云菲:新聞的力量,在更遠的前方。互聯網時代,媒體樣態多元,我只有保持永遠奔跑的工作狀態,才能做出更快速更真實的報道。我也期待自己在將來的日子,迎著問題上,抓住內容,用好作品回應時代的關切,用媒體力量行至更遠的前方。
張家口廣播電視臺民生新聞部記者藺文青:有人說,有光的地方,就有希望。所以在我心里:記者就是追光者。每一次采訪,每一篇報道,都是循著光的印記,點亮世界的過程。從微小的變化中看到事物發展的趨勢,從不同角度闡釋老故事,讓平凡素材煥發新亮點,這是記者“眼光”。我堅信,追光的人,終歸會光芒萬丈。
沽源縣融媒體中心記者趙晨陽:從事新聞宣傳工作四年,一直在不斷學習和提高。通過報道新聞事件,記錄社會的發展和變革,我們不僅在傳遞信息,還在保存歷史。而且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我始終保持對新技術和新興趨勢的求知欲,同時不斷提高報道技巧和道德標準,希望不負榮光,毅勇前行。
涿鹿縣融媒體中心記者張澤軍:作為一名一線記者,我用手中的相機記錄新聞現場和生活瞬間,留下承載美好記憶的珍貴畫面,用實際行動踐行了新聞工作者的職責與使命。在今后的日子里也將不忘初心,堅守崗位,用心用情做好新聞工作。
懷來縣融媒體中心記者牛菲:做媒體工作十年,我用手中筆記本記錄著新聞軼事與所見所聞,用鏡頭見證著經濟發展與時代變遷。不禁讓我感嘆,記者這個行業帶給我的奇妙體驗,讓我每天走近不同的人群,每天都有新的憧憬和美好的期待。記者不僅是我的職業,更是一份事業。未來的路我將記著初心、記著理想、記著信仰,做好瞭望者、當好記錄員,做一名腳上有泥、心中有光的時代見證者。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