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清新,氣候宜人,環境非常好,真是不虛此行。”近日,來自北京的游客王臻在草原天路尚義段游玩后興致勃勃地說。據張家口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統計,今年1至6月,張家口市接待游客達3278.04萬人次,同比增長348.17%,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13.64億元,接待人次和旅游綜合收入均居全省第五位。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張家口市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深入實施“三北”防護林、首都周圍綠化、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工程,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工作。2017年至今,已累計完成營造林1486萬畝,生態防護體系基本建成,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逐步顯現。
圍繞“一核兩沿三環四帶”,開展國土綠化
“2017年222萬畝、2018年601.01萬畝、2019年185.33萬畝、2020年130.026萬畝、2021年178.9萬畝、2022年108.76萬畝,2023年7月底已完成56.61萬畝……”張家口市林業和草原局生態修復科負責人石艷琴介紹,自2017年以來,該市全面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為推進全市生態文明建設以及“首都”兩區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工作中,該市圍繞“一核(冬奧核心賽區)、兩沿(沿河、沿路)、三環(環城、環鎮、環村)、四帶(防風固沙帶、水土保持帶、水源涵養帶、生態經濟帶)”的整體布局,創新工程化、公司化、市場化、項目化、林場化建設模式,統籌生態建設、脫貧攻堅、城鎮化建設、綠色產業發展以及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等,重點實施冬奧綠化、京津風沙源治理、張家口及承德壩上地區植樹造林等一批國家及省級重點工程。
特別是2018年,該市克服自然條件差、資金不足等難題,完成營造林601.01萬畝,栽植各類苗木3.6億株;建成萬畝以下工程片區128處、1到10萬畝工程片區29處、10萬畝以上新舊對接集中連片工程片區4處,形成百萬畝塞北林場沿壩工程區1處,創造了張家口造林綠化的新紀錄。
石艷琴介紹,目前,該市已基本形成了以沿冀內蒙古邊界防風阻沙防護林、沿壩水源涵養防護林、農田牧場防護林網、沿河沿路防護林、淺山丘陵水保經濟林以及深山區水源涵養防護林等為骨干的生態防護體系框架。
“造管用”三位一體推進,鞏固建設成果
“現在我們巡查的重點是病蟲害監測,以及查看是否有盜采盜伐或破壞林木的現象。”張家口市靈官廟林場副場長李慶飛帶領3名護林員深入林區,對護林員日常的森林巡護巡查、隱患排查等工作進行技術指導。他介紹,林場現有一支以場長為隊長的14人半專業撲火隊及一支18人的護林護草隊伍,建立了4級網格化管理機制,將責任落實到山頭、地塊、小班,確保山有人看、林有人護、責有人擔。
目前,張家口林業生態建設的方向由大規模推進國土綠化轉入以鞏固建設成果、提升建設成效為主的新階段。接下來,該市將立足首都“兩區”建設目標,統籌推進“造管用”三位一體,全面提升全市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針對林分結構單一、生態系統脆弱、生態效益不高等問題,該市進一步加強撫育管護力度,打好撫育、低改、采伐、更新、保護組合拳,全面提升資源質量和生態效益。創新管護機制,按照誰建設、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繼續實行施工單位、造林業主和護林員管護模式,探索市縣鄉村四級生態林場長效管護體系,實現資源、資產和收益一體化。
不斷優化發展模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該市積極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盤活并利用好全市林草資源。通過擴基地、建園區、扶龍頭等措施,大力發展以葡萄、杏扁、特色雜果、木本油料為主的經濟林,提高林業產業效益,持續壯大林業產業。
“據去年底的相關監測數據顯示,包括張家口市在內的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區已由沙塵暴加強區轉變為減弱區。”石艷琴介紹,通過大規模國土綠化工程的實施,該市土地沙化、退化、鹽堿化以及水土流失現象得到有效控制,特別是就地起沙(塵)現象得到明顯好轉,風沙危害進一步減輕,生態環境逐步向良性方向發展。
同時,氣候條件的改善,也為農牧業高產穩產創造了基礎條件。農、林、牧、副等主副產品資源的增加,不僅為群眾創造直接經濟收入,還帶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產業鏈條的延長,拓寬了農民的就業渠道,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
(河北日報記者 李艷紅 通訊員 李秀宇)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