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新聞網訊 這個春天,有八千只規模的遺鷗群飛至張家口康??h度夏。這個數字也是全球遺鷗總量的三分之二。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遺鷗,屬鷗形目鷗科,中型水禽,是一種非常珍稀的鳥類,也是被人類所認知最晚的鳥種之一,故而得名“遺鷗”。
邊振文攝于康巴諾爾湖
遺鷗體長約40cm,大多時候,喙和腳都是暗紅色,前額扁平,夏季頭部純黑,就像圍著一塊黑色頭巾。眼睛后緣的上、下方各具一個星月形的白斑。背部、肩部為淡灰色,腰部、尾羽和下體為白色。飛翔時翅膀的尖端呈黑色,而且具有白色的斑。冬季頭部變為白色,只是在耳區有一個暗紅的斑,十分醒目。虹膜棕褐色,幼鳥的喙和腳為黑色或黑褐色。
溫利攝于康巴諾爾湖
遺鷗一般棲息于開闊的平原和內陸沙漠或沙地湖泊。每年3月,遺鷗陸續北遷,繁殖期在每年的5—7月。遺鷗的適應性很狹窄,尤其對繁殖地的選擇更是近乎苛刻,它只在干旱荒漠湖泊的湖心島上生育后代,其它地方不繁殖,被稱為高原上“最脆弱的鳥類”。迄今在地球上發現的遺鷗巢無一不在湖中之島上。湖心島的中央部位,裸露而多石子的地面是首選巢址。遺鷗大多集群營巢,但進入孵化期前多數結對活動。通常在湖心的小島上營建起巢群,巢與巢之間的距離有時僅為7厘米,主要由枯草構成,里面鋪墊有羽毛。剛出殼的雛鳥體重為50克左右,出殼后的第二天就可以行走,在親鳥的嘴里啄食,但十分怕冷,時常依偎在親鳥的翅膀下面。在孵化后期和育雛期間,遺鷗會集體護巢。如有人或天敵接近巢區,成千上萬只親鳥幾乎傾巢而出,在巢區上空狂飛亂舞,大聲驚叫,有的不顧一切地向下俯沖,有的居高臨下排泄糞便對付入侵者。
張紅玉攝于康巴諾爾湖
遺鷗主要以小魚、昆蟲、水生無脊椎動物為食,也吃藻類及檸條和白刺等的嫩枝葉等植物性食物。白天多在湖邊揀食被風浪推在岸上的水生昆蟲,或在沙丘上覓食甲蟲,黃昏前后在湖中啄食浮于水面的水生昆蟲。在岸邊捕魚是用腳攪泥沙,于渾水中捕食。
張躍文攝于康巴諾爾湖
張家口康??蛋椭Z爾湖是遺鷗重要的遷徙地,眼下正是遺鷗在這里筑巢繁育的季節。這個時候走近康巴諾爾湖,自是一派喧鬧壯觀的景象。到10月,幼鳥長大,天氣轉冷,遺鷗結會群南飛。
陳明攝于閃電河國家濕地公園
呂富榮攝于康巴諾爾湖
策劃:張子文
統籌:魏 潔
執行:曹丕業 李小永 荊智坤
海報設計:贠玉瓏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