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今年4月11日是第26個“世界帕金森病日”,主題是“齊心抗‘帕’,點亮未來”。 帕金森病是在中老年人群當中,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慢性退行性運動障礙病,目前已經成為僅次于腦腫瘤、心腦血管病嚴重威脅老年人健康的第三大殺手。 據統計,目前全球約有600萬帕金森病患者,其中我國約有300萬,居世界第一,并且每年還要增加10萬新發病患者。 帕金森病主要有哪些特點?如何識別預防與帕金森病有關的運動并發癥?本報專訪了北京天壇醫院(張家口)腦科中心主任、市第一醫院(掛職)副院長楊岸超為大家介紹帕金森病相關知識和內容。
帕金森病一般不致命, 但致殘率卻極高,讓患者逐漸喪失自主行動能力,給患者本人和整個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和心理負擔。 那么,在臨床上,帕金森這個疾病主要有哪些特點?
楊岸超介紹,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病變,主要臨床特征包括運動遲緩、肌強直、靜止性震顫和姿勢步態異常等運動癥狀,以及嗅覺減退、便秘、焦慮、抑郁、睡眠障礙、認知障礙等非運動癥狀。隨著人口老齡化、 環境壓力等因素,我國帕金森病患者人群數量表現出了逐步上升的趨勢。我國帕金森病在 65 歲以上發病率為1.7%,而且患病率隨年齡的增加而提高。
通俗來說,帕金森病的根據臨床表現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的表現是,單側肢體受影響,功能減退很小或沒有減退;第二階段的表現是,雙側肢體或中線受影響,但沒有平衡功能障礙;第三階段的表現是,出現平衡障礙,當轉動身體時出現明顯的站立不穩或當患者兩腳并立,身體被推動時不能保持平衡。功能方面, 患者的活動受影響,有某些工作能力的損害;第四階段的表現是,嚴重的功能障礙,需要他人扶助才能自己走路和站立;第五階段的表現是,除非得到他人幫助,患者只能臥床或坐輪椅。
“許多患者將帕金森病的早期癥狀誤以為是身體機能的正常衰老,以致延誤了治療時機。 ”楊岸超提醒,對于帕金森病人來說,及時的診斷并接受專業的治療是非常重要的。雖然目前仍沒有根治帕金森病的方法,但通過采取內科藥物、外科手術及其他輔助康復相結合的綜合治療方法,可以緩解癥狀,幫助患者獨立生活,且保持較好的生活質量。
我們經常會聽到與帕金森病有關的運動并發癥,如何識別和防范運動并發癥的產生呢?楊岸超介紹,在帕金森病的治療過程中,不僅要緩解疾病的癥狀,更需要持續防治由于治療和病情進展帶來的運動并發癥。運動并發癥主要包括異動癥以及運動癥狀波動現象。盡管我們期望預防運動并發癥,但運動并發癥或早或晚都會出現。出現了運動并發癥,需要盡早識別,改變治療策略,防止運動并發癥由輕度發展到重度。
“由于在每天不同的時間段,帕金森病的病情都是變化的,患者在就診時的狀態,并不能反映在其他時間的病情變化。 ”楊岸超表示,醫生現在主要是依靠“量表”來系統詢問患者在過去一段時間內的病情變化,患者在回答這些問題時,需要靠自己的回憶。由于相當一部分帕金森病患者是老年人, 記憶力有減退,難以準確地回憶起病情變化,也就未必能真實反映病情。 目前,我國已經有科技公司正在研發帕金森病專用的可穿戴監測腕表,結合數字醫療技術和人工智能分析,可以助力醫生早期精準識別“運動波動”和“異動癥”。 腕表不僅能連續、準確監測帕金森病患者的運動功能,而且還能夠應用精準的人工智能算法對監測結果進行分析,為臨床醫生制定理想的治療方案提供堅實的基礎,也能夠有效助力帕金森患者的居家管理。
總之,每一個有帕金森患者的家庭,都非常關注日常生活中怎么做才能讓帕金森患者更舒適,利于他們病情的恢復。其實,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細節都能影響到患者的康復,親情關愛才是最好的良藥。(曹曉燕 屈海洋)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