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022年3月3日是第23個全國“愛耳日”,今年的主題為“關愛聽力健康,聆聽精彩未來”。 世衛組織發布的《世界聽力報告》指出,患有聽力損失及面臨聽力損失風險的人逐年增多,因此,要進一步普及全民聽力健康科學知識,增強全社會聽力殘疾預防意識和預防能力,有效減少、控制聽力殘疾的發生。
關愛聽力健康“定期篩查”有助護耳
“我兒子快一周歲了,最近發現他經常不自覺地抓耳朵。 雖然家里人都覺得這不是什么大問題,但我還是想問問這種表現正常嗎? ”一位患兒家屬問道。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醫生表示,孩子經常抓耳朵的問題可大可小,兒童如果存在聽力問題,臨床上確實可能表現出類似癥狀, 比如孩子有拍打、抓耳部等動作, 或有耳癢、耳鳴、耳流膿等癥狀,或對聲音反應遲鈍、語言發育遲緩等表現,建議盡快到醫院進一步檢查聽力。 “目前國內兒童聽力篩查的年齡為0至6歲,其中6、12、24和36個月齡為重點。 ”栗曉東提醒,家長應定期帶孩子做聽力篩查,這對早期發現聽力損失至關重要。
據介紹, 耳由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組成。耳的主要功能是聽覺(耳蝸-感受聲波)和平衡(半規管前庭-感受頭部位置變動刺激) 的感覺器官,耳廓對于美觀也起著作用。 耳廓收集聲波,聲波通過外耳道傳入中耳的鼓膜, 鼓膜產生振動,并通過錘骨、砧骨、蹬骨組成的聽骨鏈傳導放大,將振動傳到內耳,引起耳蝸內淋巴的振動,刺激內耳毛細胞的感覺器,聽覺感受器興奮后所產生的神經沖動沿耳蝸神經傳到大腦皮層的聽覺中樞,產生聽覺。 如果聽覺通路上任何一個部位出現問題都可引起耳聾。
導致耳聾的因素很多, 常見的有先天性因素、噪聲暴露、耳毒性藥物、 感染炎癥、 腫瘤、外傷、老年性聾以及特發性突聾等,只有明確了導致耳聾的常見原因,才可能針對病因做好防護。
愛耳方法得當“知曉病因”有助預防
“關注聽力健康,預防是關鍵。 ”醫生提醒大家要注意從遺傳、 用藥、環境等方面呵護好耳朵健康。
遺傳性耳聾在出生聽力缺陷中所占比例可達60%。耳聾基因檢查范圍是,不明原因的耳聾人群;病情需要使用氨基糖甙類抗生素的人群;家族中有不明原因或明確遺傳性聾的聽力正常人群,要檢測是否為缺陷基因的攜帶者;已生育一耳聾后代,做產前聾病基因診斷之前;耳聾患者在結婚或生育前。
加強耳毒性藥物的使用管理, 指導醫生正確、 規范地使用藥物,減少藥物性聾的發生。 栗曉東表示,耳毒性藥物是指那些有可能造成前庭神經、耳蝸神經損傷或內耳結構性損傷的藥物,導致暫時或永久的聽力下降和耳鳴,伴耳聾或伴有前庭中毒癥狀為眩暈、平衡失調等的一類藥物。
環境噪聲也是導致耳聾的重要誘因之一。 在工業生產、 建筑施工、交通運輸和社會生活中所產生的噪聲,論暴露在一次短暫的強脈沖噪聲或長期反復的噪聲暴露都可能導致聽力下降甚至耳聾,重點在加強相關人員的噪聲性聾知識的宣教, 提高噪聲防范認識,嚴格遵守國家噪聲衛生標準法規,同時加強個人防護,定期進行聽力檢查早期發現,早期干預都是非常重要的。
不適及時就醫“詳述癥狀”有助診斷
“如果出現耳聾耳鳴等癥狀時患者不重視,任由其惡化,就會造成嚴重的聽力損傷。 ”醫生提醒,當耳部出現不適時,如聽力下降、耳部疼痛、耳鳴、耳悶、眩暈、耳流膿性分泌物、 新生物等癥狀時,需要及時到醫院耳鼻喉專科就診。 他表示,在耳聾耳鳴的治療上,首先要做到及時,治療效果越早越好。 當發生長時間持續性耳鳴,尤其是伴有聽力障礙時應選擇第一時間就診,以免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期從而對身體產生不必要的傷害。
患者就診時應簡要和有重點地描述耳部的癥狀, 如耳部不適癥狀、發生的時間、就診前都做了哪些檢查和治療;耳部疼痛之前是否乘坐飛機、感冒或有外傷史,疼痛的性質和持續時間,是否合并耳流膿及血性分泌物等;聽力下降是否突發或漸進性的,是否伴有耳鳴和眩暈,是否有家族遺傳病史,是否接觸強噪聲或噪聲環境工作,是否使用耳毒性藥物;耳鳴的持續時間、性質和音調,是否與脈搏頻率同步等,是否失眠、是否有焦慮或抑郁病史;如外耳道流分泌物的量、性狀是膿性還是血性、是否有異味,是否有面癱、發熱、頭疼、是否已停止流膿以及是否伴有惡心嘔吐等;眩暈是否為旋轉性, 有無頸椎病史,是否與頭部變動有關,外傷否, 心血管病史等;耳部或耳周出現包塊的時間,生長速度,是否有血性分泌物及疼痛等。
就診時,醫生常常根據患者的主訴做出最初步的判斷,因此患者及家屬提供的疾病癥狀很重要。 如果之前進行過檢查和治療,最好把既往就診的資料如聽力、耳鏡圖和CT 片等原始資料都帶上,以便醫生全面了解病情,進行更加準確地診斷和治療。記者 曹曉燕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